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阅读||阿含经中记载的特异功能

(2023-08-25 15:38:15)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阅读 || 阿含经中记载的特异功能




原创 陈丹毅 万物皆是阿莱夫 

在长阿含20经《阿摩晝經》中,沸伽罗娑罗婆罗门让弟子阿摩昼观佛是否具足三十二相,阿摩昼轻慢释种,佛以此契机为其讲法。从十善戒讲到四禅定,并讲解如何以四禅为基础修习六种神通,从而证得明行具足。

本文依照《阿摩晝經》原文,介绍六种神通意涵,所使用经文版本均来源于莊春江老师网站。

林家乐生命学/阅读||阿含经中记载的特异功能

文中配图均为人工智能(Midjourney)创作

身通:由意念变出全新自由的身体

身通有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神足通”,有人会将神足通解释为是一种可以自由来去的功能,这样的理解不太完全,没有表达出此功能所使用的不是自己原有的身体,而是由意念另外生出的化身。以下是身通发展的几个阶段:

(1)意生身

进入四禅之后,在定心中,通过意念的作用,能变化出另外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所有肢节和六根都完整无缺。此身体不是幻觉,不是梦境,而具有物质属性。并且组成这个新的身体的物质,全部源于原来的身体。

“彼得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自於身中起變化心,化作異身,支節具足,諸根無闕,彼作是觀:『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異,彼身亦異,從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諸根具足,支節無闕。』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異刀異,而刀從鞘出。』又如有人合麻為繩,彼作是念:『麻異繩異,而繩從麻出。』又如有人篋中出蛇,彼作是念:『篋異蛇異,而蛇從篋出。』又如有人從簏出衣,彼作是念:『簏異衣異,而衣從簏出。』摩納!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進,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2)中间阶段:意识同时安住二身

产生意生身之后,原有的意识可以进入这个新的身体之中,且不离开原来的身体。一个意识可以安住于两个身体。就像用一根线贯穿不同的珠子一样。

"彼已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從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諸根、支節具足,彼作是觀:『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從化而有,此身亦異,彼身亦異,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至化身中。』譬如琉璃、摩尼,瑩治甚明,清淨無穢,若以青、黃、赤綖貫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觀,知珠異綖異,而綖依於珠,從珠至珠。摩納!比丘觀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復如是,此是比丘第二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3)高级阶段:多个身体自由变化

当意生身修习到比较高级的程度,可以从一个身体中变化出无数个意生身,也可以把很多个意生身收回来合并成一个身体。

這种意生身有很多功能:可以飞行、穿壁、在水面上行走,可以随着意念冒出火焰,也可以变得非常大,好像一伸手便能摸到太阳月亮一样。当修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组成身体的物质就像陶师手中的泥巴一样,可以随心所欲打造成任何形状。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神通智證,能種種變化:變化一身為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身能飛行,石壁無礙,遊空如鳥,履水如地,身出烟燄,如大火?? ,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譬如陶師善調和泥,隨意所[在],造任作何器,多所饒益,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隨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饒益,又如牙師善治象牙,亦如金師善煉真金,隨意所造,多所饒益。摩納!比丘如是,定心清淨,住無動地,隨意變化,乃至手捫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勝法。"

林家乐生命学/阅读||阿含经中记载的特异功能

天耳通:聆听人间和天界的声音

在定心中证得天耳智后,能听到人世间、天界两种声音。并且聆听的时候完全不费力,就像置身大讲堂中所听到的说话声一样清晰。

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便是使用了天耳通。

"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天耳智,彼天耳淨,過於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譬如城內有大講堂,高廣顯敞,有聰聽人居此堂內,堂內有聲,不勞聽功,種種悉聞,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淨,聞二種聲。摩納!此是比丘第四勝法。"

他心通:照见他人内心的状态

他心通按字面意思,经常会被理解为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但经中并没有表述这一层意思,它只是讲证得他心智后可了解别人心的状态。包括了解心有欲望无欲望,有烦恼还是没烦恼,处在禅定还是散乱。

并且这种了解区别于通过推测、经验去猜想出别人想什么,而是像镜子一样直接照见、直接知道。

“以心净故,能知他心”,因为自己的心非常清净,像清水一样,好与恶都能觉知,才能有了知他人的心的能力。四禅的心的特点是非常清净,能超越苦乐,乃至对禅定之乐都没有贪着。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無欲、有垢無垢、有癡無癡、廣心狹心、小心大心、定心亂心、縛心解心、上心下心,至無上心皆悉知之,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惡必察,比丘如是,以心淨故,能知他心。摩納!此是比丘第五勝法。"

宿命通:回忆自己的过去生

了知自己的过去生种种细节的能力,包括地点、年代、姓名、相貌、爱好、经历等等。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去另一个城市出了趟差回来,回来后还能回忆起在那个城市做了什么。这是第一明——宿命智明。

"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宿命智證,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干種事:能憶一生至無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譬如有人從己村落至他國邑,在於彼處若行若住、若語若默,復從彼國至於餘國,如是展轉便還本土,不勞心力,盡能憶識所行諸國,從此到彼,從彼到此,行住語默皆悉憶之,摩納!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淨無穢,住無動地,以宿命智能憶宿命無數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勝,無明永滅,大明法生,闇冥消滅,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無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天眼通:了知他人过去的业报因缘

此功能与宿命通的区别是,宿命通回忆自己的过去世,天眼通了知别人的过去世,并能了知其中的业报因缘。比如这个众生此世长相、地位和过去造作的业有什么关联,这方面的信息获取是靠天眼通实现。

通常把天眼通理解为千里眼,可以看到远处的事物,这样理解不太准确。尽管在大乘经典的描述中,天眼通也包含这方面的功能。但在早期经典中,天眼通的重点在于能了知众生过去生的因缘业报。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處,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彼天眼淨,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言}[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譬如城內高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觀,見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為皆悉見之,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處,見生死智證,以天眼淨,盡見眾生所為善惡,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死智證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漏尽通:如实知四谛,证阿罗汉果

证得漏尽通后,能如实了知四圣谛,并且如实了知自己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包括欲漏(欲界烦恼)、有漏(色界烦恼)、无明漏(引起烦恼产生的无明)。

当证得漏尽通,即证得阿罗汉果(或以上)。当具足六种神通,即证得无上明心具足。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不動地,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魚鱉水性之屬東西遊行,有目之士明了見之:此是木石,此是魚鱉,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摩納!是為無上明行具足,於汝意云何?如是明行為是,為非?"

有人对神通有一种误解,认为不可求神通,甚至认为追求神通容易入邪魔外道。每每在禅修中遇到境界相、神通之类的问题,似乎也很难得到解答,请教法师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不要管,继续练。”好像这是一个难以深入讨论、需要避开的问题,这样造成很难从原理上去理解这些现象。

然而在《阿摩晝經》中,佛明确开示了一种以戒行为起始,以证得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三种神通为目标,明行具足的修行道次第[1]。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合称三明,意思是证得这三种神通即可断除无明,证得阿罗汉果。

注释:

[1] 成就戒→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獨住遠離→斷五蓋→四禪→三明[MA.146等/AA.31.1](来源:莊春江《阿含中的修道次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