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家乐
林家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77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话说《坛经》,一场修心之旅

(2023-04-27 10:23:29)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话说《坛经》,一场修心之旅




原创 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 

前言

PREFACE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汇总并流传于世。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极一时并流传至今。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可见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禅意、禅心、禅茶一味等词,也广为教内外人士所熟知。或许人们未必能说出这些词的真正内涵,但都知道它是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精神高度。

从修行意义上说,《坛经》开显的方法,能使我们以最快速度开启内在智慧,亲见本来面目。换言之,这是一条修行捷径,故称顿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主要可分为四种,简要介绍如下。

最初是由门人法海记录传世,称法海本,已失传。近代于敦煌写本中发现五种《坛经》的写本或残片,应源自法海本。其中,伦敦博物馆所藏写本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又称敦煌本。

其后是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僧人惠昕的改编本,二卷,题作《六祖坛经》。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于蕲州刻印,后流传日本,由兴圣寺再刻印行,亦称兴圣寺本。此外还有内容基本一致的不同刻本。

第三是由北宋僧人契嵩编订,称契嵩本。后由元代僧人德异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刊印,亦称德异本。
第四是元代僧人宗宝编订,内容与德异本相仿,是至今最为流行的本子。不论是单刻本,还是明以后的藏经,多采用此本。

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各种声音更是甚嚣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回到法义上来认识。只要没有偏离法义,在表达形式上的发展不存在真伪问题。

宗宝在《六祖坛经跋》中说到:“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漶,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

宗宝对编订《坛经》的初衷和做法都做了交代,并未标榜此为一字不易的原本。此本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备受推崇,除了行文流畅,更胜在“得坛经之大全”。那么,作为后学的我们如何才能肯定这一点?肯定它没有偏离六祖的原意?

如果从学术考据的方法来谈,是不可能得出结论的,因为根本方向就错了。或者说,是以凡夫心来揣度圣意,何异于盲人摸象?

佛法真义是超越思惟,也超越语言的。既然超越思惟,如何能用考据的方式考出来?既然超越语言,所以,《坛经》只是我们认识心地的一把钥匙。钥匙是用来打开宝藏的,但宝藏并不是在钥匙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坛经》,其实是在学习如何使用这把钥匙。但关键是运用钥匙,用它来开启宝藏。所以,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去理解,更要从内心去对照,去体证,去见到那个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

否则,即使把《坛经》倒背如流,也不过像六祖所说,“成个知解宗徒”。结果就是拿着钥匙,看着使用说明,却从来不去试一试,从来都不知道,钥匙能打开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们本次学习的是宗宝本,共十品,分别为行由品、般若品、疑问品、定慧品、坐禅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宣诏品、付嘱品。每一品中,我又根据内容增加了若干细目,这样就更清楚其中讲述了哪些问题。

摘自:《话说坛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