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坛经》之眼,短短十六字

(2023-04-27 10:22:05)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坛经》之眼,短短十六字



原创 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 

讲记

《行由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01

《坛经》的第一品“行由品”主要是六祖自述身世及黄梅求法、开悟得道的过程。从这段经历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这段文字相当于佛经开头的序分,介绍了说法的时间、地点、听众、主讲人等。


“时,大师至宝林。”

时,即那个时候,类似佛经所说的一时、尔时。依后人推断,应是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大师,本是佛之尊号,后代学人为尊重本宗祖师,也敬之为大师。当时,六祖大师在宝林寺,即现在的韶关南华寺。

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落成后,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先后有广果寺、中兴寺、法泉寺、华果寺等名。六祖到宝林寺驻锡后,在此说法三十七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此寺亦成为禅宗祖庭。


“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韶州,辖境相当今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地,因州北有韶石得名。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大梵寺,韶州曲江县河西,又名开元寺、天宁寺、报恩光孝寺等。

六祖驻锡宝林寺时,声誉已隆,所以,韶州有位姓韦名璩的地方长官就率领一众官员和幕僚到位于山中的宝林寺恭请六祖,迎至城内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缘,讲说妙法。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升座,上高座说法。六祖登上法座,闻法的听众有刺史及官员、幕僚三十多人,对儒学有高深造诣的学者三十多人,出家、在家的男女众共一千多人。大众同时礼敬,祈请六祖开演顿悟法门的精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交通和信息均极闭塞的年代,千余人共聚闻法,该是多么盛大庄严的场面。

这既说明六祖在当时影响之巨,也说明人们有着普遍的闻法热情。这种热情,正是禅宗能在唐朝盛极一时、高僧辈出的群众基础。有高素质的信众,才会有高素质的僧才,才会从中涌现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者,此处是六祖对大众的称呼,体现对闻法者的平等和尊重。菩提,即觉悟。自性,即本体。

六祖告诫大众说:善知识!每个生命都具有觉悟本体,它是本来清净,不增不减的。在现前的凡夫状态,菩提自性并未受到染污,成佛之后也未变得清净。同时,它是具足万法的,一旦开启菩提自性,当下就与诸佛无二无别了。

我们知道,禅宗的特点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直指,就是让我们直接开启并体认菩提自性。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善知识!先听听我求法、悟道的经历吧。为什么要从自身经历说起?原因在于,这段经历正是禅宗修行的最佳诠释,也是顿悟法门的成功案例。

《坛经》开篇的这句话直示宗要,可谓《坛经》之眼,直接、简明而又痛快,可以作为修习禅宗的口诀。虽然只有短短十六个字,却概括了《坛经》的见地和修行。

我们对佛法任何一宗的了解,都要从见地和禅修两方面契入。禅宗也是同样,不仅提供了至高的见地,让学人认识内心本具的菩提自性,同时还开显了直截了当的用功方法。
摘自:《话说坛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