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若心有住 即为非住
来源:处月归藏
心里若是住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着。
经文出自《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若心有住”,是说心有所执着,做不到随缘。“有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烦恼),就有妄想、分别、执着。心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非住”。
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着;换句话说,只要心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一真法界就没有了,隐没而不能够现前。
若心无住,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所显现出来的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修学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小果,小的目标。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的心,已不是我们现有的心。确切地说,这时的心是我们的灵性。这样的灵性,在每个人内心都一直存在,而且都是一样的。只要去除了自己的分别心,就能完全显露出来。它如晶莹剔透的钻石,能够透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觉照世间万物。若心有住的住,是觉照的专注。只是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想到所有的外物,不对任何外物起心动念。非住的住,是指不住于自己目前的所有念头和反应,这一切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眼睛犹如摄像头看着外物,自己的耳朵犹如拾音器听着声音,自己的手犹如传感器触碰到外物,自己的心犹如显示器显示着人事物。没有欲望没有评判,只是接触万物,只是显现万物。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达到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我们没有贪欲、嗔恨、情绪、分别和念头,始终都保持在只是活在当下的正等正觉之中。当我们用眼睛看到外物时,只是看到外物。不对外物生起欲望、分别和概念性的反应。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对这个外物有所住,这就是非住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只有我们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修行,在降伏和去除自己的欲望和分别以后,才能真正达到和实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