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禅法是从思维直接契入心性源头的唯一正法门
(2022-03-27 16:04:26)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禅法是从思维直接契入心性源头的唯一正法门
原创 刘硕斌 融通顿悟学堂 深圳
说明:
选自法喜老师最新著作《走向真理的统一》——人类主要思想、信仰、宗教的融通与统一。购书入研学群加微信:xuran20051109
旭然老师 或 zmd3359明道老师
禅法是从生命时刻依赖的思维直接契入心性源头的唯一正法门,与外道旁门的关注点有较大区别。
生命修行不会脱离生命特征,要不然修什么呢。生命特征总体有五大方面组成,从内到外依次是:心性、思维、思想意识、肉身命体、言行处事。心性主导思维,思维产生思想意识,思想意识主导肉身命体,肉身命体按意识指令言行处事。
天下所有的提升修行之法,因对宇宙生命真实真相的洞见层次不同,关注点和选择的修行法必然会有差别。以致形成正法正道与各类旁门外道,或因用心邪恶的歪门邪道。
有些法门修行者只是按照戒律修言行处事,不能上升到内在心性层面;有些法门只是修肉身命体的力量速度,比如拳击;有的深入肉身修气机变化,比如基础气功或浅层的瑜伽;有些法门则是以增长思想意识的认知为核心,比如现代科学、现代教育。
有的则上升到思维脑力训练,世道多是二元辩证和思维模式模型的认知训练,出世道则是一元的太极思维、中道思维的认知训练。最高层次则是思维力源头的心性修炼,这个层面均是基于静定功夫的冥想融通和“转识成智”。
但从广义来论,凡能提升生命认知、能力和境界素养的都可算作生命修行。所以,科学探索、研究也是一种修行法,因为直接提升人类专业认知。哲学研究也是一种修行法,因为可以提升人类认知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文学修养也可说是一种修行法,因为似乎可以陶冶生命的性情,成为一种文雅、阅历、充实自我的修为,尽管提升的生命真实目标不太明显。
西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主要修行法,多是以末日拯救的名义,为灌输生命“一神教”信仰,而形成的一系列统一的外在仪式、外在行为规范等较迷信模式。偏重于言行处事上的修行方式,比如做礼拜、弥撒、祈祷、祷告、洗礼、唱赞美诗等等。
其分裂出的极少数教派修行法,会上升到对上帝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心灵的探究。比如,伊斯兰教归属什叶派的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开始意识到每一个当下自己都可以直接面对神,直接承担伊斯兰教内在信息,而不是必须依赖教内先知。所以开始寻求内心的净化,较重苦行,被称为密教的穆斯林。
其修行方式就开始从思维向心性回归,有一些禅宗的雏形。虽然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备,修行方式还有很大的摸索成分,但已经意识到一些修行的关键要素了。比如他们说的“少爱一点装水瓶,多爱一点瓶子里的水”,与禅宗“指月”理念“要关注那个月,不要只看着那个指月的手指”是一致的。
印度教的修行法,一是信神拜神的各类仪式仪轨,相当于请神加持;二是修炼各类瑜伽,从肉身命体起修,调理气息,抻伸筋脉,而逐渐气驻脉停、骨弱筋柔。同时,内敛心神,锻炼自己的灵识,达到灵与肉,或与梵天的一体。与中华本土的道教修炼法非常一致。
一是道教也非常多的请神加持类仪式,比如拜斗、画符、念咒、祝由等;二是“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包括气息调理到气驻脉停的胎息,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精气神修炼。均是结合肉身命体、思想意识形成的一套固化的外道修炼模式。
儒家修为法特别是孔孟先儒,更多是在思想意识上做辨证提升,所以在聪智上似乎辩才无碍。后面的“程朱理学”则多在太极一元上修为,开始类似道家的“抱元守一”修行法。只是理学家多体现在思维意境上,命体修为还较缺乏具体指导理论。从生命体上来观照,呈虚火上炎,易耗干精水,所谓殚精竭虑。所以宋朝的易学家、理学家长寿的不多。
道家境界则是统一了气机与意境,达到“心意识”火与肾水的“既济”和合。到王阳明的“心学”修为法,才逐渐向禅宗的打坐静定法回归,只是限于生命格局,其禅定境界有限。
佛家的修炼法,多根据宇宙生命之源头本体——“性空缘起”之真实法性的层次。故,佛法又可分为正道法与外道法。其中,直接以心性统摄思维起修,直接回归心性本源空性的究竟法、了义法、顿悟法、圆满法、无为法为正法门。其它助众生觉悟的权宜法、方便法、有为法、不了义法、阶段性的渐悟法则为外道法。
这就好比去北京有很多条路很多种方式,但只有一条或一种方式是最近最快的。正法就是这条最近最快的,其它都属外道法。在宇宙生命真实真理的修证中,禅宗就是这条最快最近的路子,唯有禅宗能被称为“正法门”。
因为禅宗走的路子,其实就是抓住生命时刻都在起用的,最为共性最为核心能力——思维,直接切入控制思维的主体——心性源头,所谓“直指本心”。因此,每时每刻的“当下用心”很关键。所以,古代大译经家鸠摩罗什亦将“禅”翻译成“思维修”,就是从思维起修,因为思维是世道最关键的能力,思维力是所有能力的根本。思维也是衔接世道与出世道最核心的桥梁。
“当下用心”如果分别,即落入二元辨证思维;如果不分别,心物一元、身心一如,自入觉悟的定境。所以,基于生命时刻在思维的常态,禅修之“当下用心”即是不分别,不起杂念,不续他念。所以,“禅”又被翻译成“静虑”,可以理解成过滤当下杂念,从当下一念而入。还被直接称作“禅定”,因为不入静定必堕落于二元思维,非禅。
什么入静定?心!故,心在禅在。用心、安心最为至要。所以禅宗又被称为“心宗”、“安心法门”。这也是禅宗与其它外道旁门根本上的不同所在,也是禅宗必为“顿悟法门”的根源所在。因为心是所有生命的主宰,天下万法无不归心。所谓“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