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商学||范蠡为何被尊为“商圣”?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商学 |
林家乐生命学/商学
|| 范蠡为何被尊为“商圣”?
原创 杨威 家族企业杂志CFBR
作者:杨 威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范蠡(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亦被后世称为陶朱公,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他虽出身贫寒,但少时勤学苦读,因而具有丰富的学识。成年后,范蠡出走故国、一心为主,同越王一同入吴为奴,心志坚定且强大。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既有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越的卓越政治贡献,也有急流勇退、经商致富的敏锐眼光,更有三次散尽家财、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范蠡生于诸侯割据的社会动荡年代,并以独特的方式使自己的名字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商业发展史册。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一雪前耻的范蠡,深知那些年在吴国为奴的经历已是越王勾践心头挥之不去的耻辱,他在写给好友文种的信中用“飞鸟”与“良弓”、“狡兔”与“走狗”的事例劝其早日辞官归田,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急流勇退的决心。公元前468年,弃官后的范蠡仅带着少许家财泛舟而去,到齐国耕于海畔,开启其经商致富又三次散尽家财的传奇商业人生。范蠡虽弃政从商,但并非只为追名逐利的小商人,他的远见与气度决定其经商的能力与格局。作为饱读诗书、熟知礼仪的君子,更是曾官至宰相的公卿,范蠡的经商之道不同于彼时民间流行的商业模式。他“农末兼营”,既从事商业活动,又从事农业、牧业生产,提倡“农末倶利”,将商业发展同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以农促商、以商馈农,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他深谙商业规律与经营之道,合理囤积、买卖货物,既平衡了物价,也能够赚得丰厚利润。因此,虽从事商贾之事,范蠡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商业经营中所秉持的理念却令后人称颂,更被奉为“商圣”。这不仅是因其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更因其坦荡的胸襟诚恳的态度。“三散家财”的范蠡一散财于越国受赏之后;二散财于齐国为相之后;三散财于其次子被杀之后。三聚三散,跌宕起伏的人生,并没有打击或消磨其意志,反而使其愈发显现出商圣之风。“欲从商,先做人。”商圣范蠡为后世留下的《商训》,原文虽已不可寻,但在明清时期,后人将范蠡经商的思想言论总结成今天的《商训》。其中主要包括《商训十二则》《陶朱公经商十八法》《陶朱公十二戒》等。这些经商智慧既是商人经商处世的金科玉律,更是其后世子孙待人接物的法度和规范。
农末兼营 农末俱利
纵览中国古代历史,几乎所有朝代都是强调以农为本、鼓励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因此,专门做货物贩运、买卖的商人,在以农为本的国度,被看成是一群“不劳而获”的人。商人们虽坐拥比农民多百倍、千倍的财富,但并不被统治阶层所礼遇征重税、禁科考,甚至不允许穿自己贩卖的丝绸衣物。在范蠡生活的时代,商人的地位虽然并不像后世那么卑贱,但仍旧被视为“计然之术”,为一些自诩为君子的读书人所不齿,出现所谓“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然而,出身贫寒的范蠡却并不这样认为。从越国辞官后,范蠡泛舟于五湖,风景虽好,但经多年战乱,百姓生活尚且难以温饱,又有几人可以像他一样乘舟放歌、写意人生呢?饱读诗书、胸怀天下的范蠡深知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英明的君主和强有力的政令,更需要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支撑。他认为,发展商业并不是一味投机取巧以颠覆国家农业之本,而是促进农业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发展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