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两宋风华之“七汤点茶法”(《大观茶论》考鉴实作)

标签:
七汤点茶大观茶论仿宋点茶宋代茶道茶百戏 |
分类: 历史人文 |
2018年11月,笔者菩提高树在考据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载“七汤点茶”之法。画面左上之图,为南宋宁波画师周季常、林庭圭所绘《五百罗汉图-吃茶》(约创作于1178~1200年之间,今藏日本京都大德寺);右上之图,为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山西屯留壁画《备茶图》。
这两幅画,分别诞生于审安老人《茶具图赞》(1269年出版)一书问世之前和之后,都生动纪录了宋人点茶的器具和仪轨,其中特别是茶筅,和今天经日本茶道(秉承自中国宋代茶道)反哺、回传的茶筅,丝毫不差。有此二图为铁证——某些专家们苦心孤诣“复原”(实为对《茶具图赞》一书之“竺副帅”图像误读,而主观臆造)出来的扁片状“茶筅”,可以收声矣。
2018年8月,笔者菩提高树在建阳友人所开茶舍,示范宋代点茶之“石转运”(石磨)磨制“茶末”(茶粉);(下图)在合肥友人所开书店,教大家摆简易宋式点茶茶席,左起:执壶(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宋式)、兔毫大盏(福建建窑)、茶杓(日本茶圣千利休以竹杓仿制的中国宋代金属茶匙)、“百本立”茶筅(浙江安吉,宋式)、竹茶末罐(浙江安吉,宋式。笔者在宋画里也找到了准确图像)、调膏小盏(福建建窑)。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系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所著有关茶的专论,为宋代茶学名著,历代备受推崇。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2019年2月18日夜,笔者应邀到友人茶室,按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讲解示范宋式点茶。
今天我们常用来做仿宋点茶的“百本立”竹茶筅(右,经日本茶道反哺回传),和笔者所找到的宋画真迹、宋墓壁画中的考古学图像(左)对比,完全一致。铁的证据——再次说明蓓蕾形茶筅为中国宋代所发明,而非日本茶道所创,他们仅仅是传承而已。
宋代“七汤点茶”法之第一汤——调膏(加约一杓半茶粉,注水少量,调如膏剂,以备击拂),《大观茶论》曰“量茶受汤,调如溶胶”。我使用的茶粉,是自己用福建的福鼎白茶磨制,120目细筛精选。笔者菩提高树调膏、摄影;兔毫盏与茶席提供,千韵飞鸟。
笔者菩提高树使用蒸青绿茶磨制的茶粉,另取小盏调膏备用,以待点好茶后,蘸膏绘写水丹青,做茶百戏。

笔者菩提高树所示范的第五汤击拂效果,按《大观茶论》所载,这一汤的击拂“乃可稍纵,茶色尽矣”(就可以适当用力击拂了,把茶汤击拂出的沫饽汤花,发得通透白细、尽显其色)。


《大观茶论》对第七汤击拂效果的要求是“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洁白细密的乳花,如云雾蒸腾、似海水澎湃;茶碗中的“粥面”,中间要微微鼓起、四周乳花要向盏壁溢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这个时候轻微旋转茶碗,沫饽乳花不散不动,“粥面”牢牢咬住盏壁,此为优胜)。图为笔者菩提高树七汤的收官动作。
《大观茶论~七汤点茶法》
宋徽宗(赵佶) 原著
菩提高树
点校、分段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
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
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
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雾云虽泛,水脚易生。
1、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2、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3、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4、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
5、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
6、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
7、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20190214夜
于新安江畔客舍旅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