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可怕的2岁,爸妈说1,孩子肯定说2,所以父母总是无奈的摇着头说“进入叛逆期了”。
在我看来,孩子所有被称为“叛逆”的行为,只是我们没有听懂他们“不”字背后的潜台词而已。
所以每当有家长提到叛逆,我一定会问“他们是判了谁的逆?”如果父母说1,他们说2,这是叛逆吗?如果父母说吃苹果,他们却吃了香蕉,这是叛逆吗?
如果父母说见人就要打招呼,要有礼貌,孩子们不打招呼,就是叛逆吗?
很多父母一定听过“自我意识”这个词。通常专家都会说,孩子开始叛逆,那是因为出现了自我意识。当我们的孩子来到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当孩子知道我是我,我有自己的身体,胳膊腿(以前认为那都是妈妈的),我有我的想法,有时候也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时,就开始各种所谓的不听话,爸妈的烦恼也由此而生。但是,这一现象可是个体心理发展里程碑式的标志。从此,孩子们将会在自我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出现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接纳以及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等一系列与自己相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将最终影响个体是否能够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拓展,获得快乐,从而活出精彩的人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开始出现各种不省心,各种捣蛋,各种破坏,各种探索,请为孩子鼓掌,他们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扇大门。
很多妈妈问我,那就让他们为所欲为吗?
只有在规则内的为所欲为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在孩子说不的时候,也正是给孩子立规则的最佳时机!
总有父母很疑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设定规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设定规则。我碰到过最极端的妈妈根本不知道有规则这回事,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她眼里,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对的。她的孩子最后变成了“小恶霸”,走到哪里都会把其他小朋友打伤,弄哭,推倒,家长带着孩子只要看到他,立马转移战场,没有人愿意跟他玩。这个孩子的爸爸专门来听我的讲座,讲座后又专门来学习我的微课,一对一的咨询也做过,爸爸每次都点头:“我知道了罗老师,我一定按照你说的做。”但丝毫没有什么改变,因为家里有个无知的妈妈在教育这个调皮的男孩,爸爸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对这样的母亲,我深感无力,只能默默地为这个孩子感到深深的悲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人的世界到处都是规则。出门见人、工作,娱乐有穿衣的规则,开车有交通规则,上班有工作要求,运动有比赛规则,学习有上课规则,我们都生活在规则里。所谓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对规则适应的能力。
孩子规则的建构,就起始于他们出现自我意识之时。孩子说“不”,潜台词其实是:这个规则我们可以更改一下吗?我能制定这个规则吗?
在那些小脑袋瓜里,规则具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都包含哪些内涵呢?
首先,规则是关系下的规则,是建立关系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有三种基本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与自己相处的规则,解决了孩子内心是否接纳自己的问题,让他知道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师生关系带给孩子懂得尊重权威,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规则;同伴关系带给孩子的是竞争、合作、分享、亲社会、妥协、服从的社会规则。只要这个孩子有父母、有同伴、有老师,他们自然都会学到这些规则。正是因为规则不同,所以孩子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就各如其面——这里的“样子”更多指的是性格层面的。
第二点,规则的内涵,源自父母最关心的事,即,到底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例如:
(1)
(2)
(3)
第三点,允许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规则。如果你打算开始给孩子立规则,那么首先需要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替孩子做的越少,规则就越容易建立。
例如:
A.
B.
C.
D.
E.
F.
G.
H.
I.
孩子会在父母的尊重和放手中,感受到做决定和独立自主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孩子会在父母的信任中,慢慢习得自我管理的技巧,自然而然地内化各种规则、规范。相反,一个被处处被替代、包办的小孩,更容易显得笨拙、无措,也更容易被大人唠叨、催促。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的精力无法放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上头,而是困于日复一日跟父母的角力和纠缠里。
第四点,树立规则的时候,还有一个原则: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规则的弹性应该越大。只不过改变规则的时候,我们需要再立新规则。譬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们就说,下午可没有任何东西吃。可是下午孩子一个劲地喊“饿”,哭得似梨花带雨,奶奶看不下去了,赶紧端过来吃的。总是这样的话,以后孩子还是会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上,我们就需要对规则做个修改。要么跟奶奶说无论孩子怎么闹,你都不要给吃的,这个估计难;另一个方法就是,如果你饿了,只能吃水果或几颗坚果,直到晚饭时间你才能吃东西。孩子越大,反而规则的弹性需要越小,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做到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了。
最后,请记得,不要以“叛逆”的名义阻拦孩子走向自主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珍视孩子每次的自我探索,这正是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的开始。
�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