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罗静博士
罗静博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81
  • 关注人气:3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errible 2,如何陪?

(2017-12-22 09:02:18)
标签:

杂谈

可怕的2岁,爸妈说1,孩子肯定说2,所以父母总是无奈的摇着头说“进入叛逆期了”。

在我看来,孩子所有被称为“叛逆”的行为,只是我们没有听懂他们“不”字背后的潜台词而已。

所以每当有家长提到叛逆,我一定会问“他们是判了谁的逆?”如果父母说1,他们说2,这是叛逆吗?如果父母说吃苹果,他们却吃了香蕉,这是叛逆吗?

如果父母说见人就要打招呼,要有礼貌,孩子们不打招呼,就是叛逆吗?

很多父母一定听过“自我意识”这个词。通常专家都会说,孩子开始叛逆,那是因为出现了自我意识。当我们的孩子来到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当孩子知道我是我,我有自己的身体,胳膊腿(以前认为那都是妈妈的),我有我的想法,有时候也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时,就开始各种所谓的不听话,爸妈的烦恼也由此而生。但是,这一现象可是个体心理发展里程碑式的标志。从此,孩子们将会在自我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出现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接纳以及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等一系列与自己相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将最终影响个体是否能够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拓展,获得快乐,从而活出精彩的人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开始出现各种不省心,各种捣蛋,各种破坏,各种探索,请为孩子鼓掌,他们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扇大门。

很多妈妈问我,那就让他们为所欲为吗?

只有在规则内的为所欲为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在孩子说不的时候,也正是给孩子立规则的最佳时机!

总有父母很疑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设定规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设定规则。我碰到过最极端的妈妈根本不知道有规则这回事,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她眼里,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对的。她的孩子最后变成了“小恶霸”,走到哪里都会把其他小朋友打伤,弄哭,推倒,家长带着孩子只要看到他,立马转移战场,没有人愿意跟他玩。这个孩子的爸爸专门来听我的讲座,讲座后又专门来学习我的微课,一对一的咨询也做过,爸爸每次都点头:“我知道了罗老师,我一定按照你说的做。”但丝毫没有什么改变,因为家里有个无知的妈妈在教育这个调皮的男孩,爸爸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对这样的母亲,我深感无力,只能默默地为这个孩子感到深深的悲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人的世界到处都是规则。出门见人、工作,娱乐有穿衣的规则,开车有交通规则,上班有工作要求,运动有比赛规则,学习有上课规则,我们都生活在规则里。所谓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对规则适应的能力。

孩子规则的建构,就起始于他们出现自我意识之时。孩子说“不”,潜台词其实是:这个规则我们可以更改一下吗?我能制定这个规则吗?

在那些小脑袋瓜里,规则具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都包含哪些内涵呢?

首先,规则是关系下的规则,是建立关系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有三种基本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与自己相处的规则,解决了孩子内心是否接纳自己的问题,让他知道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师生关系带给孩子懂得尊重权威,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规则;同伴关系带给孩子的是竞争、合作、分享、亲社会、妥协、服从的社会规则。只要这个孩子有父母、有同伴、有老师,他们自然都会学到这些规则。正是因为规则不同,所以孩子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就各如其面——这里的“样子”更多指的是性格层面的。

第二点,规则的内涵,源自父母最关心的事,即,到底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例如:

(1)      什么能摸,什么不能摸: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水,喜欢土,喜欢一切你不让他们触碰的东西。我建议,让孩子去玩水,玩土,玩大自然很多看上去不是很干净的东西。回来洗手消毒就可以,专门准备一套玩水的衣服就好。但玩这些有规则: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用手还是用工具玩?每次给孩子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去玩水,例如夏天每天晚上都要洗澡,那就在这个时间段给宝宝充分的玩水的自由,不催促,也别害怕弄得满屋都是;下雨下雪天,带着孩子去淋淋雨,踏踏雪,无非是准备一双胶鞋,准备一把小伞,让孩子去抓雪,学着滚雪球,打雪仗。

(2)      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孩子一岁半以前,都是用嘴在探索整个世界——这是他们独特的感知外部世界的通道。所以,这个时候不要阻止他们吃手,不要阻止他们吃玩具。甚至不必保证送进孩子嘴里的东西基本上是干净的就好。孩子的免疫力,就是在自然环境的摸爬滚打中日渐提高的。研究表明,为了让孩子少得病而刻意保护的行为,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即使孩子到了三岁左右,还会拿了什么东西,或看到什么东西就把嘴凑上去了,这也是正常的,这时候只需要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那个不能吃,或给孩子一个手势“no,no,no”,然后用其他好玩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就好了。

(3)      电视可不可以看?我的答案是,可以看,但有规则。如果可以,三岁之后再让孩子接触电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最好分开两次看;给孩子设置闹铃,并提前2分钟提醒孩子即将要结束了;看英文原版的电影最好第一遍不给孩子翻译;不要给孩子看有暴力倾向而无想象力的电视;跟孩子讨论电视里的一些剧情,让孩子们学着编故事。如果孩子三岁前就接触了电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分两次看;看完电视要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缓解宝宝未发育完全的视网膜的压力;尽量选择动作较慢,人偶演绎的节目,例如英国BBC出版的花园宝宝系列节目。很多非常优秀的迪斯尼,梦工厂的动画片适合六岁以上的宝宝看。画面跳动的越快对越小孩子眼睛的伤害越大。。

第三点,允许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规则。如果你打算开始给孩子立规则,那么首先需要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替孩子做的越少,规则就越容易建立。

例如:

A.  自己收拾好玩具:有的时候孩子会要求你帮助。你可以偶尔替代他去收拾,也可以作为帮手,陪他去收拾;

B.  自己吃饭,而不是父母喂着吃;

C.  自己洗漱;

D.  自己穿衣,穿裤,穿鞋,穿袜;

E.  自己扔垃圾;

F.  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开始的时候需要你跟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时间设置的空当要比较大,尊重他想做的,跟他商量你希望他做到的。对于3岁以后的孩子,事情可以尽量安排的多一些,这些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手来。男孩子还得动起腿。

G.  自己拿碗筷,自己洗水果:如果不放心,我们先洗一遍,让孩子再洗一遍;或者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给水果洗澡。

H.  养一盆植物或一缸金鱼,适合3岁以上孩子,让他们学会照顾其他人或物。

I.  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自己叠衣服,把脏衣服放到该放的地方。

孩子会在父母的尊重和放手中,感受到做决定和独立自主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孩子会在父母的信任中,慢慢习得自我管理的技巧,自然而然地内化各种规则、规范。相反,一个被处处被替代、包办的小孩,更容易显得笨拙、无措,也更容易被大人唠叨、催促。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的精力无法放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上头,而是困于日复一日跟父母的角力和纠缠里。

第四点,树立规则的时候,还有一个原则: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规则的弹性应该越大。只不过改变规则的时候,我们需要再立新规则。譬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们就说,下午可没有任何东西吃。可是下午孩子一个劲地喊“饿”,哭得似梨花带雨,奶奶看不下去了,赶紧端过来吃的。总是这样的话,以后孩子还是会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上,我们就需要对规则做个修改。要么跟奶奶说无论孩子怎么闹,你都不要给吃的,这个估计难;另一个方法就是,如果你饿了,只能吃水果或几颗坚果,直到晚饭时间你才能吃东西。孩子越大,反而规则的弹性需要越小,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做到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了。

最后,请记得,不要以“叛逆”的名义阻拦孩子走向自主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珍视孩子每次的自我探索,这正是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的开始。

�e� �H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