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些惩罚都是坏方法,请别再对孩子做了!

(2014-12-16 11:31:39)
标签:

育儿

惩罚孩子,这是父母们最常干的事,当然,也最常干砸。干砸了的惩罚不叫惩罚,叫伤害。


今天的文章,就来仔细聊聊惩罚这个事儿,尤其要探讨下父母们在“惩罚”孩子之时最常犯的那些错误。


如果对号入座后,发现下面方法恰是你在用的,那么还是扔掉吧,越早越好。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父母们常用的惩罚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的,如父亲因孩子与同学打架而揍他一顿;一种是心理的,如爱的收回。


前者(棍棒教育)可让孩子短时间内停止错误行为,并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不敢再犯,但同时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害怕、生气,甚至怨恨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孩子可能会变得逆反、抗拒,而且不懂得关心他人。


至于后者(撤离关爱),又有两种常见情况:对大孩子来说,父母常用的关爱撤离就是“冷处理”,不同孩子说话,不对孩子的任何行为和情绪做回应。对于小孩子来说,大人最常用的关爱撤离就是“吓唬”: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具体方法不同,后果却是一样的。总是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关爱缺失的焦虑,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将来可能进一步影响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因为孩子会在忧虑中变得过于依赖外界,缺少丰盈而踏实的从容内在。


上述两种惩罚,可算是有来由的,一般孩子犯下某个错误的时候,父母们很常用到。还有第三种惩罚,则完全是随性的、没道理的。


比如,在公共场合,一个孩子总试图光着脚行走,妈妈不允许,但是叫不停,于是妈妈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最后狠狠地往孩子屁股上拧了一把。


比如一位爸爸炒股赔了钱,回到家后,孩子缠着爸爸,希望他能陪自己玩。结果好似撞到了火药桶上,换回爸爸的一顿怒喝。


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她每天早晨醒来,都是被邻居家一位妈妈训斥孩子的声音吵醒的。孩子读小学,一个男孩。我在想,这个孩子每一天的开端,应该都是噩梦式的。


这种没来由的惩罚最会伤害亲子依恋关系。在孩子眼中,父母是没谱的,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亲近。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不稳定,自然会对孩子的安全感建构造成极大损伤。


除了惩罚方式选择有误,惩罚孩子的环境也是有讲究的。很多父母喜欢当着人的面批评孩子,完全忽略孩子其实也是有自尊的。


上述所有惩罚方式,不仅无效,而且有害。所以,我的建议一定是:如果你在用,那越早扔掉越好。


到底如何惩罚孩子才是好的?打不得、骂不得了吗?


当然有正确的方法,而且很简单。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做错了,大人应该进行口头解释并引导。所谓口头解释,即向孩子指出他做错事情造成的危害。所谓引导,即和孩子一起去弥补错误。比如,当孩子打翻了垃圾桶,父母应该冷静地告诉孩子:你刚才跑得太快,把垃圾桶打翻了。太脏太乱,会滑倒人的,我们一起收拾好它吧。这种方式为孩子提供了评价自我行为的认知标准,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是正确的,利于孩子对他人产生同情心。同时,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做错了,大人除了要同样进行口头解释,剩下的最好由孩子自己进行。即孩子犯下了错,需要孩子自己进行错误的弥补。让自己去承担所犯下的错误的后果。这种承担,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惩罚。


想要避免被情绪带走、减少无效的惩罚,我们还要始终记得一个原则:惩罚不是目的,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教会孩子规矩,而不是让他们难受。


具体尺度如何拿捏呢?这里有一个案例,来自我的一个朋友。她在育儿上很爱学习和思考。案例也是她自己讲述与我的:


有一天,我和女儿走在人行道上散步。突然孩子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一下子挣脱了我的手,跑到了马路边上。我慌忙追上去制止了她。当时,她手里正抱着她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塑料瓶子。


我心里又是惊吓又是生气的,于是告诉女儿说:你既然违反了“不要乱跑”的规则,那么,你的瓶子就不能要了。于是我就把她的瓶子扔到了垃圾桶里。女儿当时就一脸的伤心。


冷静下来一想,我的朋友就意识到:瓶子和在马路上乱跑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想让孩子有安全意识,更多需要平日里循序渐进的安全教育。粗暴的训斥,以及剥夺孩子所喜欢的东西,不过是在宣泄大人内心的不安、后怕等情绪。


于是,她跟孩子道歉。孩子当下就表示原谅妈妈。谈到这里,她告诉我说,其实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更通情达理。


值得表扬的是,后来为了弥补,妈妈没有用再去给孩子买一个瓶子之类的物质补偿,而是带孩子去了家旁边的一个小水池边,玩打水仗的游戏,直到玩了一身的泥水,浑身上下一团糟才作罢。那天傍晚母女俩像俩个大孩子一样玩水的镜头和所有的开怀大笑,都将是孩子安全感的良好来源。


而这种爱与安全的感觉,才是孩子心甘情愿接纳这个世界以及相关规则的基础。


所以,最后强调一句:爱是比惩罚更有力量的东西。





http://mmbiz.qpic.cn/mmbiz/ZVibtsKu0t3vWZWqgPDqNdO7FuibGKxibZjtAbwfbB1J8o71PB2UcFY2OJxyfSox2KGmwLsrTTWzEHLa2X6ibHcmxw/0?tp=webp

关于我们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积木宝贝国际早教学术总监、开心妈妈——主创的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不仅坚持发布大量原创育儿文章,还提供一对一的答疑,同时也是对爱奇艺同名脱口秀节目的内容补充和拓展,只期望给为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所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专业的科学早教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