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缺陷”的孩子,只有“缺陷”的教育

曾经在微信后台,收到部分父母问到的很独特的问题:我的孩子有缺陷,我在教养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
这是一类很让人心疼的问题。当孩子生理上有缺陷的时候,无论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父母都容易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焦虑,感觉对不起孩子,同时担心孩子的未来。事实的确摆在面前,这些独特的孩子,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要更多、更大。这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要面对的大课题。
所以,每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及一对了不起的父母亲。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有此类困扰的家庭,有些许帮助。
Tip:国庆长假结束,微信答疑今日起恢复正常。有育儿问题,可随时留言给我。
下面是我收到的一些父母留言:
我的孩子一出生脸上就有一大块胎记。小的时候孩子不懂,现在快4岁了,似乎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他昨天特别认真地问我,妈妈,我脸上是什么?我说胎记。他又问我:为什么别人没有,我就有?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同时也开始忧虑,以后该怎么帮孩子面对自己的不一样呢?
六岁的女儿乖巧可爱。但唯有一点让我们特别遗憾的就是她的罗圈腿。走路时下肢会朝外侧弯曲。孩子要上小学了,担心周围小伙伴排挤她。该怎么引导呢?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由于孩子有白化病,时常遭遇异样的眼光和好奇的疑问。我有点害怕他去了幼儿园,别的小朋友会说些不好的话,歧视他。担心他受到伤害,又担心不让他接触社会,把他封闭起来,对他的成长更加不利。
……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叫做“伤痕实验”。内容大体是:
在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逼真、难看的伤痕。然后让这些脸上有伤痕的志愿者到人群中体验众人的眼光,观察一下人们对自己面部伤痕的反应。
这些志愿者出门前,研究者对他们的伤痕进行了一个“防脱落处理”,事实是偷偷抹掉了志愿者脸上的伤痕。当然,他们并不知情,自认为伤痕仍然在脸上。
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后,志愿者都无一例外的叙述了相同的感受:感受到人们惊诧的眼神、恐惧的目光、不解不屑的审视,以及好奇、粗暴、无理地盯着自己的脸看。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实验。人们之所以有那样的结论,恰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事实上,一个人如何看自己,这世界就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若我们和善,看到的更多就会是友好;
若我们挑剔,看到的更多就会是不满;
若我们自卑,看到的更多就会是歧视;
若我们从容,看到的更多就是开阔与平和。
所以,除了要给生理缺陷的孩子提供精心护理,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的至关重要。
从心理的层面说,没有缺陷的孩子,只有缺陷的教育。这不仅是孩子父母需要知道的,更是每一个甲乙丙、每个路人需要知道的。如果能够更多消除认知的误区、偏见,我们的孩子也将会拥有一颗更为强健的心灵。
请父母首先从内心接纳现实的状况,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希望不要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阴影和伤害,父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才能谈到如何去引导孩子。不逃避、不掩饰,一方面积极的护理和治疗,一方面则需平静坦然地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对所有人来说,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不完满的。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完满,或轻或重,或长时或短暂,或许是家庭的残缺,或者是身体的缺陷,或者是严重的病痛,或者是巨大的挫折…无论如何,内心的接纳和直面都比掩盖和逃避更利于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掩盖和逃避也许会引起孩子更多的猜疑和不安,造成更多更大的心理压力。
王菲与李亚鹏的女儿李嫣,应该大家都知道。若当初李亚鹏与王菲选择了逃避、遮掩,那么也许到现在仍然要面对大量的流言、充满好奇心的窥探和伤害。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坦诚地公之于众,并积极去面对。于是后来媒体报道,甚至会主动打上马赛克,以保护稚嫩的孩子。
跟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并像对待任何一个正常孩子一样去对待TA
也许因为我们孩子的一些缺憾和不同,会招致异样的眼光,要承受额外的压力。但是,请尽力让孩子清晰地了解和感知到,他们依然拥有被爱与被尊重的权利,依然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严格来讲,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或许是生理的,或许是心理的,并不存在百分之百完美的人。但是每个人都不会因为有缺点就不值得被爱了。对于有明显缺陷的孩子,更不要吝惜对孩子表达深深的爱与关怀。
所谓无条件关怀,不是溺爱,而是我一直反复提及的无条件接纳,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包括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并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优点,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提升自信心等。但是对于孩子的教养,该建立的规则,该遵守的规范,尽量不要搞例外、特殊。像对待任何一个正常孩子一样去对待一个生理上有缺席的孩子,这是最大的尊重。
在孩子入学前,与幼儿园、学校的老师提前沟通
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父母不免会有更多的担心。因为孩子要独自面对来自社会、来自同伴的压力。TA的不适应和消极情绪可能会多起来。
对于这样的担心,我的建议是,提前去跟幼儿园和学校做沟通,说明孩子的情况。请老师了解和体谅,并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孩子的行为多是无意的,对与自己看起来不同的小伙伴,进行关注和询问,也多是源于好奇。另外,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评价的影响。如果老师能够平等地对待有缺陷的孩子,既不夸大孩子的特殊,也不过度同情怜悯,合理地给予爱和鼓励,孩子们自然也会平等友好,并不一定会发生被嘲笑和排挤的情况。
当然我们无法将希望完全理想化地寄托于每个幼儿园、每个学校、每位老师。但在孩子入学前,家长与老师和学校的真诚沟通,一定会对孩子进入校园生活有所帮助。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给予支持和疏解
孩子对自我的认识、自我的评价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了“身体意象”之后,会特别介意别人对自己外表的感觉和评价。这个时候,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消极的情绪。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可能会比较焦虑,无所适从。
建议是,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沉浸在悲观伤心的情绪中。也不要反复跟孩子讲道理、说空话。可以告诉孩子你非常理解TA的心情,问问TA“妈妈怎么做能让你舒服些?”给他一些时间,用TA希望的方式陪陪TA,或者聊天、散心,做一些开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可能就会度过这一个时期。
在写上面这些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小豆豆叙述自己是一个总是惹祸总是做很多出格事情的孩子,一个大家都对他有所抱怨和担心的孩子,一个被退学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的孩子。小林先生却总是一有机会就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我也清晰地记得,在这本著作的后记中,作者饱含深情地介绍自己和几位小伙伴长大后的境况和成就。
像作者一样,我也感慨于小林宗作先生反复对孩子们说的话:“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的确,每个孩子是一样的,一样纯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优良品质。无论这个孩子在别人看来有怎么样的“缺陷”,怎么样的“特殊”。他们都是一样的可爱,一样值得被尊重、被爱!如果能够在一个宽松、自然、被欣赏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他们一定能够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拥有成就!
———————————————
以上内容来自静观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开心妈妈——主讲的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节目,同名静观育儿微信号是对脱口秀节目的补充和拓展。
期望通过这两档自媒体育儿栏目,给为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所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也希望你把我当成一个贴心的朋友。
现在回复“目录”二字,可以收看静观育儿百篇优质原创育儿文章目录。如果你有具体的育儿困惑,那么直接与我聊一聊。我会仔细听,并尽力帮到你。
回复 “第一讲”、“第二讲”……“第四十讲三”,便可获得已经在爱奇艺专区上线的前四十三讲的《静观育儿》脱口秀视频、音频及文字版内容。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直接收看静观育儿“第四十三讲”。
静观育儿,你贴心的育儿顾问!观察、观点、关爱!尽在静观育儿!
【版权声明】静观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自静观育儿。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