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个方法掌握共情,养出情商更高的孩子

(2014-09-30 15:45:53)

我经常在微信的视频、文章和后台答疑中提到“共情”一词。当孩子情绪来袭时,不是急于安抚、制止哭泣,而是“共情”,才最能帮助我们缓和局面,同时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


共情能在大部分日常沟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内心;懂得共情的孩子,未来的人际沟通中也会显示出更高情商,更受欢迎。


在之前的《好父母该懂的3个共情技巧》一文中,我初步聊过共情(回复“共情”二字可回看原文)。今天我们继续这个话题。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一位妈妈在微信后台问我:


老师您好,我家宝宝两岁半,现在总是害怕很多东西。比如我们看绘本,有夜晚的都怕,小动物的表情如果画的有紧张惊愕的就怕,或者绘本人物的眼白多眼仁小的,也怕。我很困惑怎么能让宝宝大胆一些。老师能给一些建议么?


这是一种大人常见的心态。希望养出更胆大/更外向/更愿意当众表现/更聪明……等加有“修饰语”的孩子,独独没有想要蹲下身,去听听孩子心里如何想。比如这个案例,在大人看来实在微不足道的事物,如何会害怕呢?但是孩子们的确就会怕。与其给孩子讲道理,告之要更坚强,不如说:“妈妈知道宝宝害怕这个,这确实画的不太漂亮。”给孩子语言和肢体上的共情,然后再陪伴和鼓励宝宝看看摸摸画面,称赞宝宝勇敢的行为。几次这样的引导之后,宝宝害怕的情绪就会有好转。


也有一位妈妈这样跟我说:

我小孩八岁多,有一次她跟她的朋友玩,接着看电脑视频,我下班前电话她十分钟后到我办公室跟我回家,可是十分钟我没见她过来就去接她,她还不走,给十秒后又不走,我一生气自己回家了,等她电我去接她时,我说让她等一下,她不干,我就挂线了。去接她时,发现在本子上画了一只乌龟,并回写着王八蛋。我当时心里难受。她说是开玩笑的。又有一次不知什么事,我发现一张小纸上写着:妈妈是老虎,我不喜欢妈妈。


这位妈妈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明显缺少情感的交流。如果只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而缺少和孩子的共情,自然会招来孩子的逆反和抵抗。尤其当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要多关注,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争取做到共情。


比如发现孩子难受的时候,可以坦诚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难过。”这样和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于自己情绪的理解。说话的同时可以抱一抱、拍一拍孩子,通过肢体的接触更能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再陪伴和鼓励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别忘了称赞孩子的好行为。用鼓励和成长代替斥责和惩罚,才是帮助孩子建立好行为、巩固好行为的方法。

 

上面两个例子中,用一个同样的办法有效解决了亲子冲突,就是共情。若父母能够懂得对孩子共情,孩子将来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也会学会用更加积极、情商更高的方式去进行人际交往,当然也更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


那么,如何训练我们的共情能力呢?下面是我的9个建议:


1. 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确切说,这不是方法,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2.学会倾听

我们要倾听的,不仅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进行倾听时,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头、微笑、应答等。


3. 表达尊重

尊重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儿态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要以尊重并且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同的观点。


4.少问为什么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相反,给了孩子共情后,一般孩子会主动开口跟你说点什么。


5.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规矩。所以,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针没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9共情时经常使用的言语

1)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

“你感觉……,因为……”

“你感到……,因为……”


2)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

“你想说的是……”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你的意思是……”


3)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4)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5)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

“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

以上内容来自静观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开心妈妈——主讲的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节目,同名静观育儿微信号是对脱口秀节目的补充和拓展。

 

期望通过这两档自媒体育儿栏目,给为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所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也希望你把我当成一个贴心的朋友。


现在回复“目录”二字,可以收看静观育儿百篇优质原创育儿文章目录。如果你有具体的育儿困惑,那么直接与我聊一聊。我会仔细听,并尽力帮到你。

 

回复 “第一讲”、“第二讲”……“第四十讲二”,便可获得已经在爱奇艺专区上线的前四十二讲的《静观育儿》脱口秀视频、音频及文字版内容。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直接收看静观育儿“第四十二讲”。


静观育儿,你贴心的育儿顾问!观察、观点、关爱!尽在静观育儿!

http://mmbiz.qpic.cn/mmbiz/ZVibtsKu0t3tpHJickA0PEly8XVBo96HI0rqYRWJVqN1icHk7zFu3Wa3HPEj9sjXbcAGs3l2vvHdkcqOhkAnBHE4Q/0

【版权声明】静观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自静观育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