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隔代教养中,老人在想什么?

(2014-09-26 13:42:04)

 

“隔代教养”如今几乎成为了一个“问题”词汇。提起隔代教养,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如临大敌,甚至是苦大仇深。

 

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每一种人际关系中,都没有绝对错误的一方,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一方。若不能避免隔代教养,最好试试换个角度看问题。

 

很容易看到年轻父母们对隔代教养的各类言论,但是很难有机会听见老人们的心声。今天的一点文字,也许能帮我们从侧面多了解老人,和他们的心思,也有助于缓解隔代教养中的紧张情绪。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是在积木宝贝分中心的父母沙龙上,认识一位孩子姥姥。不止一次遇见她。问了我很多孩子教养的问题,比如吃饭、睡觉,以及怎么跟孩子做交流等等。每次她都会拿着一个小本子不停做记录。记到半道儿,还会很认真地问我一些细节问题。

 

有一次我夸她:我真的很佩服您,带孩子这么用心!

姥姥说:应该的,应该的!

 

姥姥问:我外孙不太愿意要他妈,我女儿为这个还不太高兴,这两天,跟我闹脾气了!

我问:那让您闺女自己多带带孩子!把孩子还给他妈妈,磨一磨,就好了!

姥姥说:那不行,那不行,我女儿要上班,我担心她累着!

 

当时旁边的年轻父母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这位姥姥,让人心里面又是暖又是酸。老人帮子女带孩子,图啥呢?图着被埋怨吗?不外是因为爱,因为血脉里流淌的那份责任。

 

家庭中,人们的爱总是指向下的。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也生了自己的孩子,但在父母眼中,我们仍然是孩子,仍然需要被操心、被牵挂、被帮助。

 

只是老人家老了。他们的心理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的人生走向了另外一个独特的阶段,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论,叫做“成熟期”。

 

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睡眠少了,身体机能开始下降,会变得脆弱、怕孤独、容易固执和多疑,甚至有时会自私的像孩子。他们担心不被认可,怕被冷落,对生活的负性情绪不可避免地增多。

 

此时,子女能够给予他们的支持有哪些呢?让他们老有所养,因为身体的安顿是心灵安宁的基础;让他们被认可、被尊重,所以请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肯定他们的过去(即使只是表面上假装听取呢);如果可以,让他们后继有人,起码让他们有所爱,有人陪伴,因为对子孙的爱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延续,抵消对渐近的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教养中,若我们能迎合老人的心理特点,愿意为他们做一定妥协,大部分的摩擦、矛盾,都是可以避免的。受到尊敬的老人,往往会更加通情达理、更容易沟通。就像需求被满足了的孩子,一般很少有行为问题一样。

而当老人在隔代教养中,顺畅地担负起独特的角色时,往往还会焕发出神奇的魔力。

 

什么魔力呢?

我曾在周日的视界栏目中,分享过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和他的快乐教育。斯宾塞用过一个词:祖母的暗示。

 

“我的祖母几乎是一个完全生活在祖父阴影下的女性,她从不提任何建议,一直默默无闻,但有一点她对我父亲和我有着巨大的影响。我现在把它称为祖母的暗示。几乎是从一生下来,她就不断发现许多我父亲和我身上的一些特别的东西,并总是以自豪的、不加掩饰的赞赏的口气说出来。比如: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样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看看,我们的孩子,他精力多好,总是手脚不停他天生爱干净,只要一点没有给他洗干净,他就会哭唉呀,这孩子哭起来像打雷一样,这太神奇了!如此种种。

 

几乎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现(当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的祖母却会本能地把它描述成自己孩子不凡的禀赋。当她年纪大一些的时候,她甚至会把这些表现与神秘的世界关联起来。她的这种暗示由于完全出于本能和爱(也许在她看来,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所以这种称赞本身就毫无夸张和虚饰,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一定是出色的。”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这个特点在几岁小孩的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孩子越小,越需要依靠别人的观点和评价来构建自我形象。

 

不过,暗示分为两种: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稍作观察便可以发现,老人们倾向于给孩子带去积极暗示(比如对孩子的小小举动就表示出极大的赞赏),而年轻父母倾向于带给孩子消极暗示(比如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贴标签等等)。在隔代教养中,老人的积极暗示,可以抵消部分因为父母的严厉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一个保护伞。

 

说到底,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如果愿意,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很多的智慧。所以,多看到老人们的付出和价值,多了解正在老去的父母内心需求,隔代教养中的冲突,也许会少很多。



———————————————

以上内容来自静观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开心妈妈——主讲的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节目,同名静观育儿微信号是对脱口秀节目的补充和拓展。

 

期望通过这两档自媒体育儿栏目,给为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所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也希望你把我当成一个贴心的朋友。


现在回复“目录”二字,可以收看静观育儿百篇优质原创育儿文章目录。如果你有具体的育儿困惑,那么直接与我聊一聊。我会仔细听,并尽力帮到你。

 

回复 “第一讲”、“第二讲”……“第四十讲二”,便可获得已经在爱奇艺专区上线的前四十二讲的《静观育儿》脱口秀视频、音频及文字版内容。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直接收看静观育儿“第四十二讲”。


静观育儿,你贴心的育儿顾问!观察、观点、关爱!尽在静观育儿!

http://mmbiz.qpic.cn/mmbiz/ZVibtsKu0t3tpHJickA0PEly8XVBo96HI0rqYRWJVqN1icHk7zFu3Wa3HPEj9sjXbcAGs3l2vvHdkcqOhkAnBHE4Q/0

【版权声明】静观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自静观育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