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一见”让你不信爱情了?—我们谈爱时,其实在谈自我需求

(2014-04-01 10:16:38)

2014-04-01 罗静 静观育儿

 

这两日,新闻头条都是文章和马伊琍的婚姻危机,朋友圈里也有许多朋友开始感慨。不少人半是打趣半是认真地叹道: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为何类似的新闻热点,每次都能引起大家关于爱情婚姻的热议?一方面是明星效应,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我们在谈爱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自我需求。

 

你还相信爱情吗?因它而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另一半的关系?其实,我们在亲密关系里的各种问题,都是早期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投射,根源为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缺失导致亲密关系难题,这就是今天文章的主题。 


观察下身边男女在恋爱或婚姻中的相处模式,常会发现两大误区:

 

一是觉得你爱我你就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

二是因为你爱我所以我可以无所顾忌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我说的任何话你都应该能接得住,你要是接不住就说明你不够爱我,甚至有一些年轻男孩和女孩会觉得,说一些伤害对方的话来验证对方爱自己的程度是一个十分享受的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生命早期,父母的及时回应和满足,会让孩子确认:我值得爱,我有价值,我很好。这就是安全感的全部内容。

而不少人,幼时的需求往往没有被父母看见,总是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或者干脆被压抑。既然对自己是否可爱、是否值得被爱没有把握,那么怎么办?他们就需要从亲密关系中伴侣身上得到补偿。

你不是最爱我的吗?不是无论如何会永远对我好吗?那我要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于是说话口无遮拦,于是做事无所顾忌,通过不停试探对方底线来反复确认“他确实是爱我的”和“我确实是可爱的”

 

同样的心理背景下,不少人会在沟通过程中重复襁褓中的状态:我不说话,妈妈会来观察和了解我的需求;我不表达,妈妈就该知道我到底是饿了,渴了还是不舒服。这种心理投射到恋爱当中即是:你爱我,就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别让我说出来,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这样的相处方式长期下去,两人之间一定会出问题。越是相爱,伤害越大。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处理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我遇到她之前,她几乎快把自己的丈夫逼疯。她丈夫很爱她,但不会表达,不够浪漫,基本不说“我爱你”这样的话。于是结婚后,她变成了一个“疯婆娘”:

 动不动就给她老公发短信:“你在哪儿”“你跟谁在一起”。如果一旦发现老公跟女的一起,她就特别抓狂,简直不能忍受。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老公没有搂着她,她就会觉得一定是出问题了。

后来我知道,她的家庭是这样的:妈妈是一个特别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从来都只会提要求、发号施令。而爸爸则是个脾气特别暴躁的人,动不动就把孩子们一顿揍。所以,她从小一直处于特别缺少“爱”的表达和关注的状态中,非常渴望“无条件的爱”。

而那个时候,我们相识。我陪在她身边,告诉她:不管你怎么样,我都爱你。

这样的话也许现在很多人看来很平常,或者有点奇怪。但当时的她,痛苦、绝望和无助。她后来跟我说:“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这样的话。那句话、那个词,对我来说都是那么陌生。但我心底里却知道,我需要的就是这个。”

后来我们再聊天,她告诉我:那句话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像在她焦虑不安的心里忽然注入了一种安定踏实的感觉。不仅是对我们的友情有了一个确认,更让她对自己产生了一种认同,即:无论怎样,我都是有人爱的;无论怎样,我都是值得被人爱的。

那之后,她慢慢发生改变。因为她可以不用再担心没人爱她,亦不会再焦虑、紧张、疑神疑鬼。她的改变同样改善了她的婚姻和家庭。

 

我还认识一个女同性恋,最开始遇见她的时候,她告诉过我一小段儿时的片段:

有一次,我狠狠地摔倒了,疼得哇哇大哭,爷爷和爸爸等站在不远处的门口,一堆的男人,没有人上来扶我。他们都在笑我。最后,我自己艰难地站起来。这个镜头,我一直都记得,特别清晰,现在想起来,心里似乎还有莫名的委屈。

我们俩聊天的时候,提及她的母亲,她都会说她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可是平日聊天时她的讲述里极少有母亲的影子。后来她才告诉我,她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但是并不怎么照顾家庭。关于妈妈的记忆,最多的就是妈妈坐在牌桌上打牌的样子。长大以后,她喜欢寻找妈妈或姐姐式的女性,贪恋她们所给她的温暖。而且,她对于女性好听的声音特别迷恋,是个典型的“声控”。相反,对于男人的声音,尤其是难听的男人的声音,特别抵触。因为这些男人的粗糙声音,就像她在回忆里那些在她摔倒后笑话她的那些男人声音一样,只给她带去受伤的感觉。

母亲缺席,加上父亲和家里的男性完全看不到她的需求,导致早期安全感的严重缺失,并给她的成长带去了无法磨灭的伤痛,让她不得不用更艰难的方式,去把它找补回来。

 

回到我在静观育儿视频早期就一直反复提到的安全感的阐述。一个人在幼年时期,他敏感的情感需求,都得到了父母及时的关注和满足,他就会发现自己所处环境和周围的人都是无条件爱自己的,是可靠的,自己本身也值得被关注和被爱。从父母这里获得的这份安全感,会进一步帮助他在日后进一步建立自尊和自信。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就会更倾向于自在、自然地应对,更倾向于信任对方。

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缺少爱的关注,吝啬于爱的表达,孩子常常处于不安、怯懦、焦虑、抑郁的状态。长大后,孩子就会表现为环境适应性差,与人交往易产生不信任感。尤其是在伴侣的亲密关系处理问题上,容易走极端。对待伴侣就像把所有赌注都押在这一个人身上,孤注一掷地死死抓住这一根救命稻草,想着如果这个人不爱我,那我就一无是处。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个人亦面临着随时崩盘的危险。

所以安全感缺乏带来的后期影响是巨大的。请父母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不要吝啬于给她爱的满足,爱的表达。这种表达,可以是语言上大声地说出“我爱你”,也可以在行为上常常给他“爱的抱抱”和“爱的亲吻”。这种无条件的爱的感受,会让孩子在未来人生的亲密关系中,也拥有充盈的安全感和自在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