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首歌背后的育儿尴尬

(2013-12-06 09:32:57)
标签:

育儿

分类: 静观育儿

            http://s10/mw690/003A0I3kgy6EM3eefeVe9&690

 

这是静观育儿的第六篇文章。

在专门论述孩子安全感时,我提到,抚触以及皮肤的触碰都可以促进孩子安全感的建构。那么在具体育儿中,父母们该怎么做呢?

今天,跟你们分享两个真实的案例,我对案例进行了仔细解读。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故事或困惑,就一起聊聊吧。

 

在讲述案例之前,我想先聊聊一首歌。相信下面这首歌,每个父母都听过: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夸夸我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抱抱我

 

这是有一年春晚上很火的歌。歌词很好,舞台上的孩子也都非常可爱。可是,仔细听你会发现,这其实是首很悲凉的歌曲,折射出的,则是中国式育儿的尴尬。

当孩子唱出:“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也意味着中国父母们对孩子“亲亲抱抱”的需求大多时候是忽视的。因为文化特性使然,中国人惯于压抑情感。

前面我讲到过,所有的孩子6个月到1岁的时候,最先发展的就是五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而在所有感官发展过程中,触觉是唯一被动发展的。孩子不能自己触摸自己,只能等待父母来亲亲、抱抱以及做必要的抚触。如果家长经常抚摸孩子,那么孩子触觉的发展会更灵敏。父母对孩子皮肤的触碰,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爱的直接表达。这种皮肤上的爱,不仅不是无关紧要和肤浅的,反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养料,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灵的充盈。

很多成年人在长大了以后会发现一个问题:触觉饥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皮肤饥渴症。有皮肤饥渴症的人,非常希望得到触摸、拥抱和亲吻,而且容易对亲密关系过分依赖。根源就在于小的时候,尤其在0-3岁,父母没有给足孩子这些关爱。

 

曾经有一位年轻母亲,她这样告诉我:

我有两个孩子,姐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自小顺从、敏感,情绪容易波动,而且一直很粘人。弟弟刚刚1岁多,特别活泼,喜欢笑,胆子也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孩子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而且,我很担心姐姐,怕她以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我该怎么办?

 

在与这位年轻的妈妈深入沟通后,我发现她生姐姐的时候,非常之年轻,完全没有做好准备,从心理上说,她自己还是个孩子。从学校到职场,从女孩到少妇,这样大的角色转换,让她无法适应,并且发自内心地抵触。在父母的帮助下,她跌跌撞撞养大自己的女儿——故事中的姐姐。可是,年轻的母亲很少主动亲吻、拥抱自己的孩子,她甚至抗拒那种和孩子的肌肤之亲。年轻独立的她用一种严苛的方式养大自己的女儿,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理性和疏离。

年轻的母亲认为,独立的自己应该会养出独立的孩子,可是她错了。事实告诉她:女儿因为缺乏与母亲的亲密联结,反而愈发地依赖和母亲的身体接触。母亲要出门,女儿会像小猫一样在身边磨蹭,索要亲亲和抱抱,母亲一离开,女儿就哭得歇斯底里。于是母女之间陷入了一场战争中:女儿追求着皮肤上的爱,妈妈躲避抗拒着这种牵绊。母女之间,无法自然、和谐地相处。

弟弟出生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年轻的妈妈已经成熟。她与儿子之间的亲密接触更加频繁和热烈。弟弟于是表现出和姐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能够笑得没心没肺,即使坏情绪来袭,下一秒就能开怀大笑。正是年轻的母亲变得柔软,肯用一种更加亲密的触摸去滋养自己的孩子,孩子才会这样的不同。

分析之后,这位妈妈听从了我的建议,接纳姐姐的脆弱情绪。已经1米多的大个子,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可是妈妈坚持弥补给孩子曾经缺乏的爱。尝试在繁忙的工作、复杂的家庭事务之余,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严肃苛刻地要求她。每一次拥抱、亲亲,都是发自内心。一年之后再遇见这位年轻的妈妈,她正领着姐弟俩。姐姐懂事地照顾着弟弟,脸上的温和、从容与柔顺的表情告诉我,妈妈的付出没有白费。

 

也有一位妈妈问我:

我家老大是男孩,两岁十个月。感觉性格比较敏感,总喜欢粘着我,尤其是今年弟弟出生之后。在外面遇到任何和小朋友的冲突,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哭闹。我是不是不该总是亲呀抱呀他的,而且也都这么大了,老是这样,以后会不会一点儿男子汉气概都没有了?

 

据这位妈妈的描述,我初步判断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弟弟的出生,也让孩子有了竞争感,所以会表现的更加粘人,不愿意交往,同时通过发脾气、哭闹等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接纳他的坏情绪。若孩子需要特别的照顾和粘人,或者需要抱抱和陪伴等,尽可以满足孩子,这是孩子安全感方面的自我补偿。如果有不能满足的原则性事情,也一定要温和、充满爱意地告诉孩子,你不满足他是因为爱他,怕他受到伤害。

听了我的建议后,这位妈妈又担心地问我:

孩子通过哭得到了我的安抚,会不会养成孩子认为哭就是法宝的习惯呢?如果哭可以释放他的情绪我认为可以,但我平时也会告诉他男子汉要坚强,怎么掌握其中的度呢?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的怀抱以及你对他的情绪的认可,比说任何话都好。当然,接纳情绪不等于赞同孩子的情绪、看法或者做法,而是先接纳,再想办法改变或者引导。因为,只有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从而愿意听你的建议或看法。

妈妈可以用“是吗?”“嗯”“我明白了”等表示接纳,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用中性的语言不加评价地描述孩子的想法、行为或要求。简单地表述你自己的看法或告诉孩子你的想法、行为或要求给家长带来的困扰、感受和状态。最后,必要的时候,可以提出你对孩子的期望。不要生硬地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正向的引导,就能帮他建立积极的自信,孩子会慢慢学会解决那些需要独自面对的社会化问题。

牢记,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当外人面批评孩子。尤其有两个孩子的,更不要厚此薄彼。新生了第二个孩子的,可以让孩子帮忙参与照顾弟弟妹妹,比如递个小毛巾之类的小事情,帮他喜欢上弟弟妹妹,淡化威胁感。

 

以上就是今天我与你分析的一首歌以及两个案例。希望对你的育儿过程有所助益。最后,仍然奉上《静观育儿》的使用指南。

1、如果你还未关注我,那么请添加我的微信号“jingguanyuer”。

2、如果你读完我的文章,觉得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具体操作方法:点击右上角,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朋友”

3、如果你有具体的育儿困惑,那么直接与我聊一聊。我会仔细听,并尽力帮到你。

4、如果你想看《静观育儿》第一讲的详细内容,回复“第一讲”三个字即可。

 

————————————————

 

《静观育儿》将会给您带去什么?

如果您是一位大多数父母一样“未经培训就上岗”的粑粑麻麻,那么,我们这里将会有系统的育儿知识,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纲,通俗易懂地为您做早期教育的科普!

 

如果您正在为育儿感到困惑,那么,我们提供一对一的咨询答疑,由罗静博士亲自为您打造私家育儿方案!

 

罗静博士是谁?

 

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的主讲人,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更是一位妈妈。面对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和家长的困惑,特录制了这档早期教育的自媒体栏目,以期向广大父母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

 

著有图书《爱,从懂孩子开始》。

 

观察、观点、关爱!尽在静观育儿!

 

【声明】本公众账号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联系。未经授权刊登本账号文章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