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课设计方案、课堂实录】

(2013-03-21 10:19:37)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课

 

 

授课题目:《溶解的快与慢》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授课教师:毛亚

 

指导教师:武丽芳

 

学校名称:藁城市兴安学区苍德小学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关“怎样加快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在教材中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其目的就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用搅拌、加热、切碎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而是以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学生在以后学习科学课以及将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解”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对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设计验证方案的时候,教师要使当地点拨。

设计理念:

遵循认知规律,创造性的将主要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三部分:杂乱无序的探究→初步形成科学概念的探究→自主充分的探究。整个教学过程沿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无知→初步形成→不断深化这样的进程进行。着力体现科学探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搅拌、加热水、压碎颗粒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2、过程与方法:

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和“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探究、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具准备:

小组材料:

2个烧杯、1根筷子、1个量杯、冷水、热水、2包红糖、记录表。

教师材料:

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的材料和简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同学们上了两节课很辛苦,我请同学们喝糖水好不好?老师把一块糖放入水中,请一名学生品尝,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生:不怎么甜)老师明明放入杯中一块糖,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甜呢?(生:糖还没有溶解)那么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糖块快速溶解使糖水变甜呢?有什么办法?(板书:搅拌;热水或温度高;碾碎)

你们想的这三个办法真的能让糖快速溶解吗?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溶解的快与慢。(板书题目)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科学光凭猜测行吗?必须做实验来验证。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泡糖水,所以我设置了一个请学生喝糖水的,而糖水不甜的情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的课题)《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个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一)以加热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红糖做实验(出示:红糖)。下面我们就以加热为例,大家说一说,你们怎么证明热水的比凉水溶解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

师:怎么比才公平呢?(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相同条件有好几个,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课上叫做对比实验。小组活动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注意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条件相同呢?哪些条件不同?一会儿我们再观察。

相同因素:红糖相同、水量相同、同时加入糖、都不搅拌、同时进行观察

不同因素:一杯热水,一杯凉水

自主探究,根据老师的实验步骤,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实验,组内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二)探究实验过程:搅拌是否加快溶解。

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4、汇报实验结果: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快,没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慢。

(三)探究实验过程:压碎是否加快溶解。

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压碎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4、观察红糖的溶解现象。

5、你看到什么现象?(碾碎的红糖溶解的快,没碾碎的红糖溶解的慢。)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6、汇报实验结果:颗粒碎小的这杯红糖溶解的快,颗粒大的这杯红糖溶解的慢。

7、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实验,得出了搅拌;水温高;颗粒小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通过老师的示范实验操作后,学生已经能较快的设计出实验方案。于是我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相应的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自己制作的实验记录表上。由此,学生经历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知识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三、解决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

1、现在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喝上糖水?这名学生演示。

2、小组进行比赛。

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洗衣服洗衣粉的溶解等)

4、总结:同学们,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究,一定会发现许多科学奥妙。课下同学们思考一下“溶解会不会给人带来坏处呢?”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水温高         加快溶解  

压碎

教学反思:

本课程是一堂典型的实验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并通过对比实验寻找规律。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以及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首先教师先做演示实验,接着学生小组合作证明“用搅拌是否加快溶解”“压碎颗粒是否加快溶解” 其目的是:1.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2. 加强学生对对比实验的掌握。3.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进行反馈,了解学生对对比实验掌握得如何。4.教给学生一种用对比实验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所以在教学最后应用知识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以达到使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