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西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6-05-05 10:26:30)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家庭教育法则

1.内容表述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以探求奖励对人的动机的影响。

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该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所有学生都没有奖励;第二个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会获得1美元的奖励,而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奖励;第三个阶段,为学生提供自由休息时间,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研究人员则把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作为判断学生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对照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表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对照组对解题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德西据此得出结论: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这种现象就是“德西效应”。

为了进一步看透德西效应的机理,我们不妨再看看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怎么劝都不能让他们停下来。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说道:“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感谢。”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追逐打闹本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但是,老人成功地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的快乐而玩——转化为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通过弱化“美分”这个外部因素,就削弱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也就实现了操作孩子行为的目标。

2.德西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德西效应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外部激励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会弱化孩子的内部动机。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XX分,就奖励你XXX”、“要是你能考进前X名,就奖励你XXX”等等,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把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变成了为物质而学习的动机。一旦物质激励的力度与孩子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孩子的学习兴趣便会急剧下降。由于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哪怕再富裕的家庭,都不可能在物质上完全满足孩子的期望,因此,物质激励永远不可能持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当物质激励的动力枯竭时,孩子的成长进步就停止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既然外部激励的负面作用如此明显,我们是不是应该视其为洪水猛兽,从此闭口不提呢?也不必,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要生活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中。在对孩子进行外部激励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弱化外部激励与取得成就之间的联系。比如,孩子本次考试不错,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孩子,你前段时间学习比较紧张,我带你去看一场电影,放松放松。”这就弱化了孩子“为了看电影而努力学习”的应激模式。实施外部激励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以及如何在实施外部激励的过程中对孩子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及与之相配套的跟进教育。

实施外部激励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外部激励的力度不应超过内部动机的强度,以确保内部动机仍然占主导地位。这样,当外部激励减弱时,内部动机可以驱动孩子继续努力。比如,当我们对孩子给予一定的金钱奖励时,千万不能让孩子获得金钱的满足感超过取得优异成绩本身给他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且,父母还要利用这个机会教他如何管理财务——这个钱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可不能挥霍浪费,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它来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最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数额比较大的话,则可以教他如何进行理财,用理财收益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当孩子尚未产生学习的兴趣时,我们或许可以利用孩子的生物本能,对其施以必要的物质激励,以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已经产生兴趣,则应谨慎使用外部激励,防止外部激励异化为孩子的动机,从而忽略活动本身的意义。实际上,任何外部激励都只应限于“必要”,千万不能过分了。对某次活动来说,较大力度的外部激励可能会令活动的开展更容易一些。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做法是有害的。家庭教育要着眼长远,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果。有的父母凡事都跟学习挂钩,买玩具、买衣服、买食品、看电影,以为这样是多管齐下,会有效促使孩子认真学习。实际上,这种做法恰恰是削弱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德西效应只是告诉我们不能错误地使用外部激励,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激励孩子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人说,“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我爱学”。意思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浓厚兴趣。也有的教育工作者说:“不伤害学生好奇心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如此说来,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相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孩子学习动机等诉求还在其次。孩子本身就具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作为父母,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了。

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具体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当孩子对外部世界产生疑问时,父母要做到有问必答、百问不厌,要分享孩子的学习乐趣。每对父母的差异可能就在这里:是否能做到有问必答?是否能百问不厌?是否能分享孩子的学习乐趣?生活中,有的父母可能会以各种借口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加以搪塞,也有的父母纳闷孩子的脑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泰然处之,认为太“小儿科”了,不值得关注。所有这些,都是对孩子好奇心的严重打击。

优秀的父母能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给孩子一个漂亮的回答,而且能够恰到好处地利用孩子的疑问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确立科学的态度和认知。优秀父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耐心,无论孩子提出多少问题、提出怎样的奇思怪想,都能够给予周到细致的回应。最重要的是,优秀的父母能够与孩子共情,就是能够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亲近感。父母分享孩子的成就感,会强化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在后续活动中感到更加有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