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肥营销:看不懂这4点,你再努力也没用!

标签:
农业农资农资培训培训学院动态 |
2015年中国化肥产能为7359万吨,2021年为5446万吨,每年递减5.5%。
截止22年7月18日,中国特肥企业登记22677家,特肥销售占全部肥料21%。预计至2025年,特肥产量将以每年9.8%的速率增长。
大肥市场在逐年在缩小,特肥市场一直在扩张,为什么特肥还是卖不好?

看到:企业单一的资源优势
2万多家企业进军特肥市场,无论是增加特肥渠道,还是增加特肥部门,初心都是为了解决农户的种植问题。
但从不同的纬度进入到特肥板块后,大家都面临了成交的难题。
好多老板说,做特肥,我们的渠道覆盖能力很强、很广,还有数量可观的业务员,可特肥就是很难卖、难成交。
大肥企业可以靠成本,流通企业可以靠网络,有时候一个大单品都能实现肥料的销售增长。
可特肥不行,单一的资源优势并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对于特肥营销来说,产品、成本、网络等单一的、点状的资源优势,在没有连接线之前,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
想做好特肥,就需要市场部统一规划好企业的战略和战术,把各部门的资源优势点串成一条条线,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竞争模式。
如果战略规划有问题,即使企业拥有再多的资源优势,也不能享受到市场的红利。

看清:市场的四个同质化
企业和产品是市场的底层结构,数量的增加注定了市场的同质化结果。
对企业来说,如果市场高度同质化,而你依旧以单一的优势去追求产品销量和市场覆盖率,肯定卖不好特肥。
第一,产品功能同质化。以生根功能为例:
首先,这2万多家特肥企业,有做生根的、转色的、促生的等等,但几乎每家都能做生根的产品;
其次,农户对于生根的认知还不明确,以至于对产品信任不足,即使你把生根效果说得多好,也很难让他下单购买。
第二,渠道获取同质化。
企业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展会,但能达成合作意向的客户少之又少;招商会也开了很多场,也有很多人到场,但能签单的寥寥无几。
第三,销售管理同质化。
用大肥的考核方法和激励方式去管理特肥业务员,这是很多企业在设立特肥部门时会犯的错误。
销售任务从5000吨大肥变成50吨液体肥,考核标准是否合理?如果业务员做不到,又如何去激励?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四,获客途径同质化。
开发县级乡镇的代理,厂家利用的途径主要是招商会;可做的厂家多了,就对客户没有吸引力了。
特肥市场看起来每年都在扩张,但产品、渠道、管理以及获客的同质化,让特肥不好卖。

看懂:特肥的营销逻辑
市场是检验交易筹码的“试金石”。
不同市场下,企业要做的事情不一样:
增量市场下,我们可以只做渠道、做扩张、跑马圈地,只要有需求就会有销量,产品和服务模式不重要。
但在存量市场下,产品和服务就是特肥营销的“左右手”。
特肥营销的逻辑:是以用户痛点为起点,以产品为核心,内外部赋能为途径,展开的全过程、多触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跑。
首先,以用户痛点为起点,有问题才有需求,有需求才能衍生出产品。
其次,以产品为核心,就是把农户的痛点转化为产品的卖点。
然后,以内外部的赋能为途径。
不是说简单地把产品交给渠道商去卖给农户,而是对内部的业务员和组织、对外部的客户和渠道,将服务的本事和方法转化成赋能的一种手段。
最后,展开的全过程、多触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跑”。
也就是把不同的点状竞争优势,变成线性的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做好企业“长跑”的准备。

看透:“长跑”才能卖好特肥
三到五年,是一个行业的迭代周期,也是市场洗牌、企业被筛选和淘汰的阶段。近两年,就有很多特肥企业风极一时,而后默然地销声匿迹。
为什么这些企业做不了“长跑”?
因为他们在通过营销的优势,取得了市场份额和相对的品牌后,没有把单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至于企业在下一个阶段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有句话说,只有时代的企业。当年的资源只能在当年发挥出作用,时间在延伸,企业的竞争力也需要时刻更新迭代。
特肥为什么不好卖?没有做好“长跑”的准备,思维永远停留在“当年”,怎么做能卖好特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