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古瓷方法
(2014-10-15 16:26:18)
标签:
股票 |
分类: 瓷器 |
古旧特征标准要点如下: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领,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
因历代工匠都有改革创新之作,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文物鉴别事关文物命运,要慎之又慎,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旧气特征),实事求是全方位验证后方可下结论。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
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放射状、扇面沁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
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蛀蚀斑痕,此类蛀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
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显微观察釉面光洁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目测即可看到。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
釉面钙化有内因形成和外因形成两种情况,为较好的区别钙化状态,可将钙化程度分为钙化状态和亚钙化状态。
(1)内因钙化状态。
(2)外因钙化及亚钙化状态。
(3)硅化根
瓷器出窑前经过锻烧不存在次生结晶问题,现代某些结晶釉作品是特殊配方所致,与次生结晶是两回事。次生结晶是矿物晶体析出的再生现象,古瓷因年代久远,釉内矿物质长期受地心引力及氧化作用,本以碾碎打破的分子结构重新组合并向其固有结构形态演化,部分矿物粒子由薄弱部位析出表面形成独立结晶体,多为白盐状或霜雪状;这是一缓慢的演化过程,最少数百年才能出现此现象,年代越久,这种次生结晶特征可辨率越高。宋元古瓷多有出现明显次生结晶体者,五代唐代古瓷此特征更明显。当然,釉面结晶亦有土壤中的矿物质因年久沉积亲和再生而成者。
有的古瓷釉面产生结晶后五光十色星光闪烁,煞是好看。如山东淄博窑古瓷多有质变结晶者,有的釉面内竟五彩缤纷十纷漂亮,不见实物很难相信,比玛瑙釉好看多了,有的在气泡中可见灰白扩散状闪光结晶斑。部分古瓷质变部位往往有星光满目之感。
用显微镜观察星光闪烁晕散是结晶体的共性。
自然形成的结晶体多姿多彩,而人为结晶体形态单一。
(2)银化
气泡在任何空间都有自行衰退、老化、消亡的过程,在地下则能加速这一过程。
气泡壁被蚀破、自然暴裂或逐渐消退为古瓷征状之一。
有的入窑煅烧时因釉汁未熔透而出现釉泡,形成疙瘩如蟾蜍瘤状,大小多少不一,有的釉泡竟大如豌豆;有的气体逸出形成大棕眼,从棕眼大小可看出当初气泡大小;有的因胎釉结合不牢而暴釉或缩釉;这是古窑烧制器物时升温与降温慢,胎釉间气体演化形态不一而形成的不同现象。
施干粉釉者无气泡,这要看其整体质变状态,古瓷质变多伴有钙化、银化、石花、结晶等老化特征。
红釉、白釉、黑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抗沁蚀力也强,质变相对较慢。
新瓷用料由机械加工,质地细、密度高,故气泡小、密而均匀的有序状态。
开片是因胎釉热胀冷缩指数不一致所造成;古瓷一般具老裂纹或多层次开片,釉面陈旧光洁。一般古瓷因长期热胀冷缩、氧化质变釉面弹性减小,釉面老化值数高,脆裂开片密度也高,如细箩纹为目测可见的细小孔眼状,非逾千年难达如此细小。入窑煅烧时,釉汁熔化 6
越好与胎体渗透结合亦越好,开片相对要少,甚至不开片。传世或出土品中亦见不开片者,此类器物往往保存环境相对较好。
部分窑口的蝇翅纹,当属另类更细小的老裂纹了,它需借助仪器,否则是看不到的,下面还会提到蝇翅纹,它不同于古玩行所称类属唐三彩蛤蜊光的蝇翅纹。
深埋地下的古瓷出土后会因气压、潮湿度、温度骤变而开片,这也是出土古瓷典型特征之一。凡受水土沁的原开片古瓷老裂纹有冒碱现象,阴雨天明显。
凡老裂纹的呈色绝非本色,因尘埃、汗渍、沁染等外因作用裂纹内颜色一般呈灰白、褐黄、褐红、褐黑等色,凡本色者一定是后开片。
部分老裂纹颜色明显是由胎胎铁外析氧化而非人为,此类颜色一般为鳝血、赫黄、赫红、褐黑等色,成因应是胎内铁分子析出后因年代久远经氧化所致,极有可能需特定胎质及特定环境条件才能形成;如果釉面出现带色星点,星点颜色一定与老裂纹同色,星点是大小黑死气泡类,是由胎内铁质渗出氧化而成,有的气泡黑死经由赫红向褐黑转化这一过程,因此金丝铁线现象应是先后开片年代远近的结果;凡开片顔色与星点颜色不一致者,一定是后染色或后开片。
用显微镜观察,一般原开片都有黄化漫沁现象,施石灰釉者因其熔点高硬度高,釉虽薄但这种漫沁现象反而不明显。
老裂纹的名称很多,如龟裂纹、冰裂纹、大开片、小开片、文武片、金丝铁线、鳝血纹、鱼鳞纹、鱼子纹、百极碎、细箩纹、蟹爪纹、牛毛纹、网状纹、旋涡纹、流水纹等等,称谓繁多,其名称至今缺乏统一规范。
观察老裂纹属一般收藏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九)古瓷釉面的蛤蜊光现象
蛤蜊光多不规则,毫光呈五彩状,视觉效果极佳。真品系在地下年代久远,因地下潮
气杂质沁润,釉内矿物质游离表面与其它物质化合而成,千年以上的蛤蜊光有的达到凝重闪烁斑驳陆离状,有的竟在圆器内荡漾如水。笔者见一件唐青花白釉蓝斑四系罐,整体密布细箩纹,蛤蜊光斑驳闪烁,古韵诱人。
识别蛤蜊光在柔和光源下进行:灵活巧用反光面,转换角度釉面搜,若有五彩毫光现,此物可遇不可求。
(1)传世品
传世品因器物保管环境不同,鉴别时要做具体分析,但传世品的共同特征为包浆厚,底胎熟旧,器物有使用自然磨损、磕碰等痕迹,但库藏品除外;气泡消退、黄化、黑死、釉面质变、次生结晶等现象也有可能在传世品上出现。
(2)出土品
多有滋润、质变、重结晶、水土沁蛀痕迹者,并有浓重且不易消退的土沁味。由于地质环境相当复杂,不分天南地北,不管明器窖藏,所在地下的深浅程度,密封程度,与土壤接触程度,周边杂物繁简,水位高低,酸碱度强弱,温度高低,时间长短,所有这些都势必对器物有所影响,鉴别时一定要把握根本,从微观着眼,全面分析。
出土器物又分两种情况:
更明显,同时有股土腥异味,洗刷难退,久而不消,当然同为明器,器物的摆放位置不同,其相关特征也不同。
明器釉面常见具磷沁现象者。磷沁一般呈不规则点、线、块、片、整体等沁附状态,有的仅限棕眼凹处。磷沁晶莹铮亮光鲜如水带酥光,有明显的湿水感;视觉上比新瓷亮,但不刺眼,韵味十足非常漂亮。在密封墓道中,尸体与棺椁衣物等有机质腐朽物能产生大量磷质气体;密封状态下磷气均匀散布或呈结团状,并能呈稳定状态附着在器物表面,年代久远后向釉面内渗透并化合为磷沁层。受磷沁者出土后已无磷光效应,器物被沁部位有的呈铮亮剔透状,有的则不够明显。磷沁光泽是柔和的鲜亮而不是刺眼的火光,所发乃净莹湿润的酥油光。磷沁还有种有趣现象,湿水光泽立减或消退,水退显现如故。地下状况很复杂,磷气的浓淡分布状态沁润年代远近也千差万别,反映在器物上的状态各异。出土古瓷中常见光鲜如新者,大多是磷质沁润的结果。墓道中有尸骨棺木就有磷质,冥器受磷沁应是易解之事,奇怪的是这一现象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解放初期的夏秋夜晚在庄头乘凉时,常能看到坟场、乱葬岗的磷光团聚,象幽灵样漂浮游荡,有的还随风升降,老百姓叫“鬼火”或“大兔(狐狸)炼丹”。由于推行火葬等原因,这种现象现在已难见到。磷沁光泽与蛤蜊光相似,但蛤蜊光能见五彩,磷沁只见酥光。亦有磷沁与蛤蜊光同体者。出土器物蛤蜊光有明显消退现象,磷光附着相对稳定;笔者用磷沁瓷片做过试验,暴晒、水浸、巴斯液泡,磷沁处仍光鲜如故,因此永不消退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出土玉器、青铜器也具磷沁现象。
由于受生产力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古瓷的时代特征是绝对的。不管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凡古瓷一定古意盎然、神韵不俗,凡神韵不足者,必非古物;尤其官窑类器物,庙堂之风、王者之气是绝不会缺的,否则就不是官窑作品。
(十一)传统目测鉴别法与微观鉴别法相结合效果好
凡目力所及而不借助仪器观察者皆属传统目测鉴别,也是现在文物鉴别的主要方法,目测鉴别只可目测外观,属过时的鉴别方法。微观鉴别可观察到目力难及的器物内在变化。微鉴用三十至六十倍的放大镜既可。至于机检这属发展方向,不过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完善。
民间收藏界有“千年老窑显蝇翅”和“元明古瓷开石花”之说,是指蝇翅纹需千年以上,釉面才能老化脆裂形成无数极细小孔眼状纹,石花纹是说要数百年以上次生结晶物才有可能与釉面或气泡纠结形成小斑块石花、旋窝状纹等,石花类应是内熟外侵脱玻化的复合体。
部分古瓷釉面用微观鉴别法可见形态不一的网状纹,如蝇翅、蝉翼、蛛网、网纹等;还可看到水藻、流线、微丝、石花、旋窝等纹状,以蝇翅纹最为细小,它们都是氧化、釉面质变脆裂、老化的象征。蝇翅纹多隐藏在皱皮纹或积釉处,此蝇翅非彼蝇翅,并不是古玩界所称唐三彩的蝇翅纹。
唐至五代越窑、耀州窑器物蝇翅纹往往很清晰,从宋代开始已呈递减之势,元末明初釉里红苔绿中有的仅具微丝纹迹象,有一件宣德釉里红梅瓶网纹到很清晰。
蝇翅类网纹、萎缩纹、磷沁等古旧特征都属仿者无从着手的领域。
(十二)木柴、煤炭烧窑与电气炉的区别
古代烧窑主要用松柏木,木质内含松脂等多种物质成份,煤炭更是含有多种矿物成份,燃烧后含有多种成份的气体会同作品发生化合反映,故古瓷釉面有滋润者亦有略浊者,木柴窑挥发快,釉面比煤炭窑浊度要轻。为提高质量,精品多用匣钵装烧,故古瓷中亦多有釉色晶莹滋润,光泽柔和似水者。
现代电气炉烧者釉面纯净光强而胎死。掌握这一特征对古瓷鉴赏会有很大帮助!
(十三)古瓷旧气特征的不可分离性与某些特征的不可仿造性。
没有一件器物的旧气特征是独立存在的,只要发现一种旧气特征,肯定还伴有其他数项旧气特征同时存在,否则决非真品,这是一很重要的原则。
因年代久远出现于古瓷上的糠玻透晰现象、玻化、银化、蝇翅纹、网状纹、萎缩纹、气泡老化衰退消亡、死气泡、磷沁、酥油光、反光晕散及反光多彩,质变自然过渡、自然水土蛀蚀等现象非人力可仿,纵有仿者,亦难望其项背。
(十四)推理定位在古瓷鉴别中的运用。
对有实物传世或仅有史料记载,但至今未发现窑址的器物,如五代柴窑、北宋官窑、宋代哥窑等,可用假设窑口、类比筛选、逐一排除、推理定位,准确率会很高的,绝不致出大的偏差。比如五代柴窑,尚未发现窑址,可假设是否属其它窑口,经筛选类比排除,最后只剩下所谓的“疑似柴窑器物”,再排除了现仿及史仿可能,那它就是五代柴窑作品。其它依法类推。
以上为作者近三十年来学习实践的心得,并以此为标准进行鉴藏。
凡符合上述标准者既为旧气开门,再参照器物胎釉、器型、工艺、文饰即可较准确的断代定位(窑口)。
结束语
若问珍品何所在,此法定显真善美
把关标准真古旧,硕果历历胜龙图
自东汉至宋元,古瓷窑址众多,现经考古发掘者只是冰山一角。
出于多种原因,目前文博学术界正处于权威备受质疑的变革时代,有质疑才有发展,高古瓷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各地收藏爱好者不断发现旧气特征开门符和高古瓷特征的精良作品,当然也包括疑似柴窑器物,但此类古瓷尚无发掘考古资料证实它们的身份,大多被文博界拒之门外;显而易见,此类古瓷不宜用“否定”的方式解决,应基于其古旧真实特征,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做更深层的探讨!其实,确认它们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文博学术界搞不明白的问题很多,相互间观点也难趋一致。现在流行的“有疑点一票否决”是随意量裁的借口,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公正不负责任的;“存疑”属无奈之举,只是被打入冷宫,但尚有转机;“否决”则意味着终结。因此,一票否决绝对不可采信!元青花龙纹象耳瓶既是被否决之物,可到国外成了至宝,成了我们的标准器!对这种汗颜教训再麻木不仁怎么能行!
救救文物,不要因噎废食!现在土地开发,高速路破土,公私建筑,文物大量出土,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事实;不少文物流落民间,因交通通讯便利,文物流通极快。收藏爱好者只要有“爱国护宝”的信念,能得到精品文物的机率很高。若遇到没见过或看不明白的文物应属正常现象,不可轻易言弃。必需意识到,这是一特殊的稍纵即逝的时间段,只要发现旧气开门的古旧精品,有条件尽量合法收藏。暂时搞不明白很正常,有神不愁庙,可慢慢细化研究,切莫相信一票否决,那不仅会坐失良机,甚至会给传统文化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众多窑址因历史原因已遭破坏或深埋地下,或发现而未及时发掘;原有考古发掘数据与鉴定理论还存有很大缺口,还有待完善提高。若以古旧真实特征为突破口,定能跳出资料不足且墨守成规的怪圈,减少文物遗产的人为损失。
目前鉴别古瓷主要强调胎釉器型纹饰工艺,其实这些特征都是可仿的,易出偏差;二者若相辅相成,鉴别器物时突出古旧特征、再熟练运用上述标准进行全面衡量,则能将真品赝品较准确的区分开来,同时在解决高古瓷鉴定无量化标准问题上迈出一大步,必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收藏要勤学善思,不能别人说什么信什么,尊重别人的意见,但不意味着盲从,多打问号,少走弯路!勤学、善思、勇于实践、把握时机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文物变的愈加珍贵,笔者多年来醉心于传统文物,并由学习观摩逐渐到实践验证持续至今。以上为个人在长期收藏爱好活动中,经不断交流学习、反复实践领悟总结出的高古瓷应具特征及对某些问题的粗浅看法,笔者认为,把握了本文所讲鉴藏要点,并熟练运用,鉴别古瓷将不再是难事。将此文公布于世,以示炎黄子孙与人为善的博大胸怀及尊崇祖国传统文化的拳拳之意。
高古瓷祖始华夏,殷商东汉下宋元,
窑口林林双千寿,惠及天下文明传,
胎釉型艺诸般样,唐宋五代登峰巅,
今朝欲觅登途路,旧气探微一线牵,
拙文面对国内外,各方朋友共论坛,
人外有人天外天,恭待隋珠落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