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zhyh6585
zhyh658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60
  • 关注人气:1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2014-09-02 15:31:06)
分类: 元瓷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谈及“苏麻离青”钴料的鉴定,可谓老生常谈,但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所在,却是实践中的关键。随着近些年来高科技界对我国古代陶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苏麻离青”这种钴料的本来面貌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虽然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苏麻离青”这种钴料的原生矿物,但通过它清澈明艳的发色以及它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多少,我们可以把它认成是一种玻璃质类的晶体矿物,也就是说它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元素构成的天然矿物。认识一种事物,不能单单只看外表现象,而是要从它的本质入手,只有抓住其中的本质特征,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命脉。

一、“苏麻离青”钴料中的砷元素

     我国很多科研工作者对以“苏麻离青”为饰的青花瓷器进行过多方面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除了它“高铁低锰”之外,砷元素的存在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它只是极少的“痕量”,但却显示出了它与国产钴土矿的截然不同,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砷,它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符号As,在元素周期表中排第33位。砷,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少且很散,几乎没有单质状态的砷,大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由于砷元素的化学性质所决定,它在烧窑这个温度下就会完全升华。那么,为什么以“苏麻离青”钴料为饰的瓷器中还会残留“痕量”的砷元素,而国产钴土矿中却不见存在呢?关于这个问题,现阐述如下:

 

     “苏麻离青”钴料是一种含有砷、钴、铁、锰等元素的天然玻璃质类的晶体矿物,如天然水晶类,天然石英类的矿物,而不是指现代生产的蓝玻璃。由于它的硬度(大约在摩氏7度)比较大,不易研磨成特别细的粉末;况且由于它质地的原因,在用做青料前不用焙烧;如果再加上烧制温度或时间上的不足,那么它就会有一些特别细小的晶体颗粒没有完全反应掉而有所残留,而这种残留物就是烧制之前的“苏麻离青”的原生矿物。虽然经过了1200°C以上的高温,但砷元素仍然是被“包裹”在这种特别细小的晶体之中的,它并没有受到外来因素(高温)的影响。就是说晶体不被彻底破坏,只要有微小的颗粒,砷元素就会存在其中,这也就是它能以极少极少的“痕量”存在的原因。

 

     而在国产钴土矿中,虽然也有含砷元素的原生矿,但它们都是以化合态的方式存在,如辉砷钴矿(CoAsS)和砷钴矿(CoAs2)。它的这种存在方式是“裸露”在空气中的,而不是被“包裹”在某种晶体中,由于钴土矿与“苏麻离青”钴料质地的不同,纯净度差别也很大,所以在用做青料前要经过数遍的淘洗和焙烧(800°C~900°C),而后经过研磨调制成青料画在瓷胎上,然后入窑烧制。这样一来青料中所含有的砷元素就早已荡然无存了,就像在瓷器中找不到水分子一样。

 

     所以说,青花钴料中是否含有砷元素,这在区分钴料是何种矿物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苏麻离青”钴料呈色不同的根源

      “苏麻离青”钴料虽然稀少而昂贵,但它的呈色并不完全是尽善尽美的。它们绝大多数呈色清透靓丽,如元代青花和永宣青花;可也有一部分发色灰暗混沌的,如洪武青花。这种颜色上的变化,很多人把它归结为是窑温和窑位的变化而造成的,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它呈色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为任何一种青料的呈色都会受到窑温和窑位变化的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是一种普遍现象。就是说,在青花瓷的烧制过程中,窑温和窑位的变化是它们在烧结过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外部条件,如果条件不同,结果当然就不同了。那么,造成它们呈色不同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它自身品质的不同而决定的。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天然矿物的质地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产生在同一矿床的也不例外,尤其它们的纯净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就像我们通常把一些纯度较高结晶较好透明度较好的二氧化硅晶体称做水晶,而把一些纯度较差结晶较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岩石状的二氧化硅晶体称做石英一样。其实,它们都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构成元素的物质,它们在物理性质上和化学性质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么,用它作为青花瓷的装饰品,我们就可以从它的质地及纯净度上来认识它的呈色原因了。如果它的质地如水晶一样清透并且纯度较高,那么用其所烧制出来的青花瓷也一定会清澈靓丽;如果用质地象石英岩类纯净度较低含杂质较多的原生矿,那么烧制出来的青花瓷显得灰暗也就不奇怪了。总之,在烧制时间、温度、窑位(其实窑位的不同也是温度的变化)大体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青料自身品质的好坏优劣,纯度的高低和所含杂质的多少是决定它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举一个例子:用纯净水冻成的冰块和用污水冻成的冰块,其主要成分都是水分子,但在视觉效果上却差别很大;假如它们在相同的条件下融化,那么液体的颜色也是大不相同的。我想,“苏麻离青”钴料呈色的不同,也与此大同小异吧。

三、正确认识“苏麻离青”钴料上形成的黑斑

     青花上所形成的黑斑,是自然的形成还是人工有意重笔渲染的表象,是人们衡量它是进口还是国产青料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鉴定常称“苏麻离青”钴料中的黑斑为“铁锈斑”,科研工作者谓其“磁铁矿结晶”,只是语言规范性问题,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种东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苏麻离青”钴料都会形成明显的黑斑,有的甚至没有。黑斑的形成机理是结晶。我们都知道结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原溶液中超饱和,另一种是蒸发溶剂,使之超饱和。“苏麻离青”的“高铁”是这种钴料的一个总的特征,但不是任何一把“苏料”入窑烧制后都会形成黑斑。黑斑的形成是此青料中局部的铁元素含量特别高,在釉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烧窑停止后,窑温开始下降形成超饱和部分的铁元素开始析出。如果铁的含量特别高,冷却的速度特别慢,它形成的晶体就特别好、特别大、特别黑,上面就很可能产生金属一样的锡光;除此之外,青料研磨得不够精细,有较大颗粒存在,也可导致色料中铁元素的分布不均匀,形成某一区域某一点的集聚而成为黑斑;再有,在绘画的过程中,由于在某一笔划间停留过久,也会形成钴料的堆集而形成黑斑。如果缺乏以上的条件,青料中是很难形成黑斑现象的。所以说,“苏麻离青”钴料中形成的黑斑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存在的。

 

    一类元青花独具特征,不同于以后的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如果用60倍放大镜照视的话,就可以看到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一种网状特征。这种特征在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很少看到,更是新仿元青花所不可具备的,这一点是我们识别真伪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还必须看到,另有一部分元青花瓷,因为施釉较厚,温度偏低,釉面气泡密集,影响到釉下青花的呈色效果。也还由于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受酸、碱、盐等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上述的网状现象末能形成。但仔细用放大镜照视,仍可看到它的蛛丝马迹。它与新仿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网狀特征是识別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據,只有苏料元青花有此特質",这是故宮博物院的看法.

用四十倍以上放大鏡,可見网狀特征.这是苏料元青花独有,但不是所有苏料元青花都可見到.囯產料元青花,明,清和近代的青花都沒此特征.

形成原因可能是有些苏料元青花燒制時間特別長造成的特殊效果.所以有网狀特征的青花是絕對的苏料元青花,沒此者還是有可能是元青花.

 

     谈及收藏,又不能不说元青花,大凡喜爱瓷器收藏的人们都无不梦想有个元青花。元青花已经成为当今藏界的另一种现象,即;元青花现象。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却经历了由认识到深入研究,由深入研究反而到不认识的过程。现在元青花似乎已成‘过“街老鼠”从专家到学者,从古玩商到摆地摊的,只要听到元青花三字就一齐喊假,一齐喊打。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化倒退现象,这种现象当然有它深刻的原因,但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是不会持久的,是一种暂时现象。

果真民间收藏的元青花都是假的么?果真都是“过街老鼠?”作为一个瓷器爱好者我认为,在古瓷器的收藏中,元青花的时代特征最鲜明,青花发色更是别具一格是不可仿制的,其真,其假是最容易辩识的。

四、元青花的釉面老气不可仿。

    一是古瓷釉面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陈旧的苍老感同新瓷有天壤之别,有些仿品虽然做旧,但脏兮兮的做旧仍不掩新。

 

    二是古瓷用手抚摸绵滑欲坠,这是千百年大自然的造化,仿品则没有。

 

    三是元青花釉面在自然光下,用放大镜可看到雾状的薄膜,姑且将其称之为老化层,这种自然的老化现象越清洗越清晰,是不可仿制的。

 

    四是有些元青花的釉面在较强自然光下可看到星星点点的,时隐时现的银化班,在放大镜下观之更为清晰自然,这也是釉面自然氧化的老化现象,也是造假者不可仿制的。

 

    五是元青花釉面自内而发,毫不张扬的宝光也是大自然的造化,人力不可仿之。

五、元青花的青花发色不可仿。

    一是元青花所用青料是人人熟知的苏泥勃青,作为绘画青料在瓷器的制作中因为烧制环境,火候,原料的调制等等原因呈色有深有浅,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迎光泛紫现象。元青花纹饰在自然强光下整体皆呈紫色。这种整体纹饰迎光即成紫色现象无论明嘉万回青青花瓷,还是国产青花料都没有。

 

    二是苏青的自然晕散现象是瓷器制成后青花料分子运动和衰变的结果。一件瓷器制成后,其分子运动一刻都不会停止,由于分子经数百年的自然运动,瓷器纹饰边沿淡淡出现了毛茸茸的洇晕感,使得整个纹饰,绘画更加活了起来,这种苏青料经数百年分子运动所表现的特有现象是不可仿制的。

 

    三是元青花整体纹饰的下沉感是不可仿制的。元青花上的苏青料由于其化学成分的特殊,历经数百年的分子运动既吃胎又吃釉,迎光侧视整体纹饰都有微微下沉感,积釉处下沉尤重并伴有银,褐色结晶斑。这种下沉现象,迎光侧视有如在气球上轻轻一按周边形成的由浅及深的下凹不平,这种现现象仿制极难。

 

    四是元青花上的银,褐色结晶斑是青料中的铁分子历经数百年活动,游离于釉面经氧化形成的,给人的感觉好像从釉内长出来的。直观根是在釉里,有流淌感,是活动的。在放大镜下迎光细看银或褐色结晶斑周边有隐隐银色线组成的蛛网状纹饰。这种独有的特征也是极难仿制的。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网络状铁锈斑青料必是“苏料”。理由:

1、网络状正是岁月痕迹的表象。釉面会呼吸,随着岁月,黑色的铁氧化物与水份交换,形成三氧化二铁,形成棕褐色斑点(黑斑沉积处上方出现,准确率较高),这个形成过程是日积月累的,中间有重新结晶等过程,出现网络状结构。

2、现仿铁锈斑,没有岁月积累。釉面与黑斑没有日积月累的交换,短期内也不会产生重新结晶的效果(无法目视所见),不可能产生网络状结晶现象。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的独具特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元代瓷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