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年针对我研究的课题,明白我们的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在学生知识反馈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是因为我们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听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是否把握,对文本的内容是否理解透彻。《语文标准》就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也就是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而“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贯之,密不可分,但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体现循序渐进。
正如徐老师所说的,从“学习用”到“用”到“能用”,让我们明确了不同学段朗读要求上的差别。我今年所教年级在第三学段,对于学生的朗读已经不再具体到指导哪个字哪个词读重音,而是让学生谈过感受后,再让学生去读,从感情上着手,让学生在领悟中进行朗读训练,这个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定的一个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体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去年我在六年级《金色的鱼钩》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说说对“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理解时,第一次读这句话是全班读,读的时候整个句子声音几乎听不出抑扬顿挫来,只知道声音洪亮。可是当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出为什么长满红绣的鱼钩依然能闪光的问题时,有的学生明白:那光芒是一种精神,老班长忠于革命、为保护小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有的学生知道:人眼睛里看到的是红锈,小战士们却能够睹物思人,联想到老班长,这段难忘的记忆长驻心间,每每忆起这件事,它总是那么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所以感觉它闪烁着光芒。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时,对老班长的那种敬仰之情油然而升。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得到反馈,学生已经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语文课是有效率的,这种效率不是老师的说教,是学生一遍遍地读中领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