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实验材料的选择和组织
结题报告
西安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 解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是一个活动性课程,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主要学习方式。那么,科学课实验材料成为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 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
理论背景: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孩子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动手、将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做好前提准备。
实践背景: 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我根据一些听课和网上听课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与材料相关的现象:
1、材料结构性不强,探究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 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材料,让他们动手做,而没有恰当地引导“如何做”,做出怎样的结果。 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2、仪器室,成摆设。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机会有限,很多时候都在想象实验。
3、探究材料没有立足提示科学概念,没有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和暗示性。有结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暗自“呈现”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从而启发学生去探究。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很随意地准备一些材料。
4、探究材料未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材料不够典型、功能不够全面、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研究毕竟不是一两堂课的事情,也不仅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它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会精心准备一些精制、特制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究,这其实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
5、材料的准备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或者学生把教学准备的材料当作玩具。很多时候,科学老师都是自己准备材料,有时需要一些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或物品,也会发动学生一起来准备,但是因为种种原 因,学生能如期把符合老师要求的材料带来的概率是很小的。其实让学生养成认真准备科学材料的习惯对教学是有很大益处的,一方面,活动中特别是实物的准备, 多让学生参与,能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渲染探究活动前的气氛,让学生十分乐意地探究下去。另外一方面,能减轻教师备课的压力。
6、拿来主义,有料无质。有的老师上课看到材料就用,只要上课学生高兴,不管课堂教学效果。
7、内容不实际,探究材料走过场。学生缺乏对此活动的探究能力,对教师提供的材料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本小课题所作的研究是基于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此课题的研究是围绕小学科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探索小学科学课实验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的有效策略,并且实施过程中,根据课题的开展和变化制定出新的课题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2.问题的提出
“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具有这样功能的材料叫做具有严密结构的材料,简称‘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上为孩子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奉为真理教师普遍认识到要让学生操作“有结构的材料”来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概念、探求规律。
“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探究的是如何准备实验材料,使科学探究得以顺利开展。本课题所作的研究是基于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 级)》教材。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孩子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动手、将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做好前提准备。综上所述,我选取了与“小学科学课实验材料”有关的课题。
二、 课题的界定
㈠“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组织和选择”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1、科学探究
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探究学习”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 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也下了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结构材料
“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具有这样功能的材料叫做具有严密结构的材料,简称‘有结构的材料’。
㈡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兰·本达教授所著的《探究——研讨教学法》里。在这本著作里,兰本达教授提出:“材料引起经历”,“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能揭示 “科学概念”。她第一次对科学课堂中的“材料”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界定。
2、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实验材料选择和组织”的课题研究能有效帮助科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 针对教学材料的组织和选择梳理有关教学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要以学生的探究服务为目标。
3、 精心提过材料,能提高科学课堂的探究效益。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材料准备、材料处理、材料组织、材料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课堂教学,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四、 研究的内容、对象、进程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小学科学课实验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现状研究。
(2)以探究材料准备的研究:钻研、重组教学材料,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材料的准备研究等。
(3)有效利用材料,促进学生探究行为的改变:如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焦点材料;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的提供;丰富的、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等,以促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探究。
(4)探究材料具体实施的问题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2.研究的对象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
3.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3.1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3、课堂观察法。设计课堂教学观测表,从课堂中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2 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时间:2013.年09月01日——2014年05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09.01—2013.09.25), 拟定课题方案,学习有关理论。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
第二阶段:小课题实施阶段(2013.09.26—2014.01)
1、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组织与选择的疑难问题并作出筛选。
2、组织开展案例材料的编写、实施与分析。
3、根据实践活动撰写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4.01—2014.04), 全面总结课题成果,撰 写结题报告
五、 研究成果与成效
【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音像资料,学生成果资料。
【研究成效】
针对教学材料的组织和选择梳理相关教学策略。
策略一:课堂上的材料并非多多益善,需要教师精挑细选,架构材料的内在结构。
策略二、科学探究的材料不仅需要就地取材,也要追求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规范。
策略三、课堂上的材料合理隐藏并有序出示,才能起到调控学生探究的作用。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能够更好地为探究做好准备。
(1)材料的结构要慎重。材料的结构是隐含在材料的本身的,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
(2)材料的发放要有次序。 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发,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还是一样一样发,发的时间最恰当在什么时候,迟发材料同早发材料的关系和什么时候回收,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早早预设,来不得半点马虎。
(3)材料的数量要控制。 材料是人手一份、两人一份还是小组一份,不同的材料不同对待,一般情况下,简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动手的材料人手一份,如果需要协助才能完成实验的可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一份。
(4)材料的常见性要选择。 科 学不是神秘的,他应是离学生很近的。因此,要选择从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取得的材料,这样一来学生对材料的表性少一些好奇,而专注于研究材料的主题活动上, 不用担心学生对材料失去好奇,在教师的引导下,哪怕是一块最平常的石头,学生也会兴致勃勃地观察,如果换成雕刻精美的石像,倒容易使学生忽略了石头的观 察。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 [美]加里.D.鲍里奇著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4.《科学究竟是什么》 孙红霞著
5.《新小学科学教育》 [美]萨玛.泽曼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