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文尽大义布道闪霞光
(2022-09-06 15:44:09)
著文尽大义
——富英兄印象
富英兄,是值得信赖的大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活中的点滴接触,感受颇深。认识十数年来,随着交往的频繁,交流的增多,情谊也日渐弥笃。
富英兄,我一直唤作大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叫“张总”抑或“张老师”,这样的称呼,源于一份特殊的感情。从事文艺事业的人,公德尤其被人看重,富英兄恰恰在此方面被人推崇,对于这方面突出的人,总是让人毫不犹豫的尊重、靠近、结交。
交往的多了,难忘的事情也比较多。记录几件事情,算作回忆,聊以赠给心中的宽厚的大哥。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郑州出差,从北京到郑州开车需要八九个小时,这仅仅是高速公路上的时间,富英兄还要从通州赶到大广高速,路上也需要一个多小时,为了大家方便,节约时间,虽然几条高速公路都快可以选择,因为我们住得离大广高速近,他选择走大广高速,他自己提前一个多小时早起出发,汇合后一起走。这样的仁兄,总是能够提前想到别人,无论大小事情,总让人感动。
回来路过安阳,这里是诗人兼书法家笑琰兄的故乡,我们在这里作短暂停留,聊起往事,感慨唏嘘,一晃多年过去,能够并伴而行的朋友有多少呢?有多少朋友会一直陪伴你前行呢?能够有几个情投意合的朋友,着实不易。老朋友相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小矛盾,对待老朋友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才能让友谊之花常开。情之所至,我们感叹到,人老多情!为了让结伴儿同行的朋友能够更长久一些,眼界高远一些,万事应该看开为宜,不要让生活的杂事,把纯洁的友情蒙尘。因为同行中我的年纪最轻,能够同有这样的感叹,富英兄颇感意外。他鼓励我,读书创作就要在思想境界上突破,敢于有新的观点,新的认识。对此,我深以为然,这样的认可和指导,对于我是一种激励,以后的读书写作也受到了影响。
对一人的印象不是一蹴的,也不是一两件小事的影响,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经过了,以致于集腋成裘,印象会逐渐形成。有两个场景至今难忘。记得有一次我的家乡举办“首届邺城诗歌文化节”,受组委会邀请,我和富英兄一起参加,热闹的活动场面自然不必多说。这两天我谈了很多关于临漳的人文故事,从齐桓公主筑邺城到六朝古都,从佛学文化到建安风骨,对于家乡的介绍还是颇有心得的,富英兄听得入迷,盛赞我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深入。当时我聊到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写的一首小诗叫《凝视主席像》,读起来非常有感觉,其中一句“他目光如炬,与烛光同亮,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夜色中散步的我们也似乎忽然看到了光亮,他有感而发说,认识这么多年了,从未有如此深入的交流,看来认识一个人,还是有必要要加深交流。也就是这一次的邺城之旅,我们的了解更深了一层。
活动还在进行中,突然从他的家乡山东滨州阳信传来消息——山东省阳信县档案馆接收收藏张富英先生文学书籍进馆座谈会,明天上午举办。这是一个好消息,比起同我一起来河北临漳来参加文学活动带来的喜悦,在同一时间,富英兄文学成果也得到了他家乡的认可,我们可谓“双喜临门”,同样都是家乡的文事,同样与我们两个有关,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感觉有些意外。天下之事,无巧不成书。这些“巧”的背后,应该会有更大的缘分。我也由衷的表达了祝福。清晨3点,他从临漳出发,9点钟之前赶到了阳信县档案馆,准时参加了活动,两不耽误。
认识十多年来,感情日笃。我时常在喝茶的时候与朋友聊天,有的人认识一辈子,可能什么事情也不做,有的人刚认识几天,就干出轰轰烈烈的事情。可能这就是缘分。缘分让人不可预知很多事情,往往莫名其妙;缘分又让人对突然到来的好事,欣喜若狂,情不自禁。
《作家报》是一份有着良好传统的文学报纸,经富英兄操持,越发的让文友们喜爱。通过这份报纸,很多文学爱好者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港湾,也成为文学圈里大家争相阅读和投稿的文学园地。
富英兄,从《作家报》一路走来,为社会各界有文学梦想的文友提供很多支持,无论是稿件修改,还是书籍出版,乃至于文学研讨会。五湖四海的文友多了,邀请作序来勉励的文友自然也不少,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与他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品格紧密相关,以至于几年下来,他写了百余篇序言。
前几年,富英兄出版了一本《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收集了近些年来他为文友们写的文艺评论。有长有短,长则娓娓道来,论述颇深,短则言简意赅,小巧精悍,无论短长,他都是诚实相待,童叟无欺。我觉得出版书籍是一个非常累身累神的工作,他付出大量的精力为文友们校对、修改、编辑等,可谓兢兢业业。对于文友的邀请,他都尽量满足,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唯有真诚,让他所做的评论文章流光四溢。这些富有诗意的题目——“假若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浅吟低唱的心灵之歌”“智贤相悦见思齐,妙笔盛誉传佳话”“清欢一味是品文”......
我在阅读的时候刻意留意了书中的作者名单,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其中的出版研讨会我也参加了一些,比如郭谦、臧修臣、张脉峰、王爱红、冰耘、陈田贵等等。就像为本书作序的著名评论家吴义勤说的一样,很多作者都是来自社会基层,文学禀赋参差不齐,但是对待文学都有着炽热的情怀,这种热情,感染到了富英兄,也影响到到他。“他将文学视为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文学中寻找精神的永恒和自我的价值。”同时“新时代文学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学,是需要更多文学人参与建构的文学。”这道出了富英兄的为文为人的立场和态度。
对待朋友的真诚,需要他付出精力和时间,当然这些付出也感动到了朋友,反过来再影响朋友,这种相互影响,相互熏陶,相互传染,成为文友们待人接物的风气,让同是缪斯追梦人可以同饮一杯酒,共喝一壶茶。
近日,收到了王爱红老师编撰的《中国诗人生日大典》和《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手迹》,我和富英兄,受王爱红主编抬爱,共同入编在列。当然我是恬列其中,属于滥竽充数者。文中有富英兄两首诗歌,其中收录在《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手迹》的《致大雁塔》一诗中的句子“大德精魂排成一行人字”“孝德成了中轴,登塔的人,分得清东西,找得见南北”。他看到不是大雁塔的外表,是蕴涵在大雁塔里的精神,这些正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大雁塔是一个地理标志,它揭橥了佛经的奥妙,成为一种信仰,一种文化高地。人到一定程度,看问题和景点绝对不再是平面相看,思维在升维,眼界在开阔,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升华,富英兄做到了!
另一首《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收录在《中国诗人生日大典》(爱情诗选),整首歌我觉得写得是青涩的爱情,像似青春时代的作品,诗风质朴纯真。爱情的话题千古不老,爱与不爱诗中确实比较纠结,我读出的意思是,不爱是为了爱,因为爱的深沉,不愿分离,但是生命的休止,并不代表爱情的结束,有一种爱叫做——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青涩的爱情却天荒地老,只要相爱,誓言就是诺言,即使分开,即便情不得已,也相互爱着对方。一波三折的一首小诗,富英兄思考了很多。架构一首小诗,写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聊聊几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可谓匠心别具。
这些年写作,为了“标新立异”,突出自己的风格,我对每一位文友都附赠一首小诗聊表心意,今天面对自己倾慕的富英兄,也要释放一下。且用《赠张兄富英》
情谊无字据,书中有华章。
自古好兄弟,志趣同高昂。
相识勿须久,独爱好思想。
观物悟深意,墨沉忘文香。
古来之大德,惟品可流芳。
著文尽大义,布道闪霞光。
赠诗好兄长,家和福绵长。
壬寅年桂月于京华蓄势斋
(武振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