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今冬明春疫情会反弹吗?何时能接种疫苗?中外专家深度解读
(2020-12-28 14:07:36)
标签:
转载 |
新冠病毒在全球持续蔓延,全球抗疫任务依旧艰巨。疫苗研发初现曙光之时,民众信任、充足供给、公平发放都构成了最新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全球疫情如何能够控制?如何加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如何应对可能产生的人道主义危机?今冬明春疫情会不会发生大规模反弹?普通老百姓什么时候能接种上疫苗?12月16日下午,吴尊友、白良、马晶、回爱民、张洪涛等知名专家齐聚凤凰卫视、凤凰网举办的“与世界对话·太平洋未来论坛2020”,聚焦全球最紧急的公共卫生议题,直面相关挑战。
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近期零星散发多点新冠肺炎疫情或是来源于境外回来的人,或是从境外输入的物引发的。现在的中国社会环境是安全的,没有新冠病毒。而且今冬明春,中国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新冠疫情的流行。
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
针对疫苗的问题,吴尊友认为,我国疫苗最终上市应用可能还要几个月时间。而从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绝大多数人打不打疫苗问题都不大,因为在我国不会出现大的流行,但包括医务人员、海关边防以及从事冷链和境外运输人员和服务业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应该优先考虑接种疫苗。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东亚主席白良在主旨演讲中谈到,新冠肺炎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多数人道危机都是很长期性的。谈到中国的角色,白良连用了三个“非常重要”:“中国对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话语和声音非常重要,这与全球人道主义议程都紧密相关,而且中国在今天的世界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东亚主席白良
圆桌讨论环节,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中美健康峰会主席兼秘书长马晶,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和检验医学研究副教授张洪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查道炯,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强生(中国)公共事务和市场准入副总裁王金鹤围绕疫苗研发、公平发放、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中美健康峰会主席兼秘书长马晶
谈到疫苗的安全性问题,马晶表示,中国应该健全疫苗的“四期临床”机制,追踪新冠疫苗的长期影响、长期作用。疫苗的研发成功速度非常惊人,也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这只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需要产能、普及、推广、接种,更重要的第三阶段就是接种后的安全性的追踪和评估。“在中国还没有太看到这种健全的机制,我希望中国现在能够有Set-up,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机制和体系都设立起来。全球方面,WHO也有一个预防接种的委员会。”
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和检验医学研究副教授张洪涛
身处美国的张洪涛则表示,疫苗主要的作用是用于高危人群,做成防疫的第一道防线。美国即便有疫苗加持,每天的确诊人数仍然还会有几万人以上。所以说疫苗是一个帮助,但不可能靠一个疫苗就把病毒干掉。他提醒大家,不管有没有打疫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戴口罩,就是有社交隔离,社交疏远的措施才能尽量减少传染,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针对互联网上质疑国外防疫不会“抄中国作业”的声音,査道炯指出,“抄作业”之说不太客气,如果把公共卫生看成国际关系史的一部分的话,其实不合作倒是常态。中外之间在应急的时候,比如这次肺炎的防护产品、药品的流通方面没有设置人为的障碍,这就是合作。
谈到疫苗的供给和分配,査道炯表示,需要厘清疫苗作为公共品的属性概念,考虑疫苗的研发投入,疫苗作为公共品绝不是免费的概念,但把疫苗开放当作发财的机会是很不幸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查道炯
在疫苗研发的问题上,回爱民介绍了新冠疫苗的研发奇迹:“1月12日中国的科学家分离出病毒,把基因序列分享到全球,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用这个知识设计疫苗,这是最大的国际合作。”他表示,以往疫苗研发时间平均要10年以上,但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通过创新与国际合作,疫苗的研发取得巨大成功,这是科学的胜利,也是人类合作的胜利。
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
王金鹤则表示,这次疫苗和以前的疫苗开发不一样,很多种不同的技术路径在落地,传统的方式像载体疫苗、灭活疫苗,这次的MRNA最新的科技也是第一次在疫苗开发领域能够闪亮登场,所以这些都证明如果要我们战胜疫情的话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合作,还有一个是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
强生(中国)公共事务和市场准入副总裁王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