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的教育系列探索

(2020-06-28 11:40:13)

好的教育系列探索之前言

 

生活即教育。“要养成农人的身手,要养成科学家的头脑,要养成艺术家的兴味,要养成社会改造家的精神和热心”百年来中国真正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陶行知的这段话,依然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前行之路。

世间最好的教育,决不是砸钱的所谓的贵族教育,是一切关乎福德的教育!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上层体制上的改革,当然很重要,国家层面一直竭尽全力也从未停止,只是触及到了一些利益集团,年年喊改,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改革一定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紧密相结合才有希望;哪怕先从民间开始,也是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即教师能从个人身家做起,常被忽略甚至认为不可能,教师是直面学生者,其实这才是希望的起点。

当全社会都发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时,看似我们整个的学校教育卡在了某个点上停滞了。反思者众,只有少数在行动。而对于一线的教师,可探求、可精进的机会多多,可收获、可成就的机遇处处在。每位老师身上都可闪耀着师者荣光!

毋庸置疑,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失败的无数案例简直触目惊心,足可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且不论人的塑造上,单就许多花费了大量时间也可谓用生命获得的知识,日后并没什么用,甚至毫无价值,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瞧瞧我们大学的教科书,尤其是经济学的,拿到实践中有几样是对的?这的确值得注意和审视。

我的系列探索就从这里开始。

 

 

 

 

 

 

好的家庭教育

 

对孩子这棵小幼苗来讲,家庭便是土壤,父母的教育重要在培根。这需要肥沃、宽松的土质,养分充足而均衡,尽量不要过度施肥,更不可催化。

孩子是小鱼儿,家庭是水塘,父母便是那水。水是安静的仁慈的宽厚的,安静养性、仁慈养心、宽厚养德。水是柔美的、温润的,是本能的爱,是天性之爱,唯有这样的爱是超利害超交换、不求报恩的!所谓上善若水,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养此善水,绝不是靠学识、理念,家庭教育中放进更多的理性会悄然带来一系列问题,有些还很严重。为什么高学历的父母不一定教出优秀的孩子,甚至所谓教育大师未必就能教好自家孩子,原因即在此。

比较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在他心灵里种下诚实的种子、教会他们感恩有担当意识、努力使孩子学会自我成长……

孩子这个小生命并非一张白纸,他自带天赋,好奇心、渴求欲、创造力等等天赋,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专属礼物,也将是他幸福自由人生的萌芽,千万小心别伤着,尽一切可能顺应这些天赐,待孩子成年了天赋未失尚且饱满,就起码称得上是好的父母。玩得好对于儿童才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不泯童心便胜券在握,小小心灵自会生发真诚的种子。三十年前我在一所完全小学教五年级,集体办公,有一天突然有个一年级小学生闯进来,向他的班主任告状,告同学偷摘老农家枣子枣枝还折了一地,班主任问还有谁,这小一学生毫不含糊地说还有我!大家都笑了。看着满脸惊恐茫然的小身板儿,我走上前去轻柔地摸了摸他的头,感到可爱死了!再小也要教会孩子知恩、自己动手,孩子做了点家务帮父母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内心窃喜可以,千万不要拿奖励诱惑做交换,要夸奖孩子他是在与家庭共命运!这样的孩子是实心的不致是空心人,自会有担当意识,便会自我学习、自我负责、自我教育,滋生自我成长的能力,这成长的自然,以及这成长中正常的挣扎多美!有如此美如此能力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千万再不要相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鬼话,这本是商家为让家长掏钱精心策划出的一句大忽悠,可笑的起跑线过早透支了孩子的幸福,残酷戕害了孩子宝贵的天性,令无数家庭付出了沉重代价。许多一味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本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德国教育是在有意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的孩子一代代从未输过,更加快乐优秀得多的多!

让我们的孩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自由而畅快地穿行;让我们的孩子在人生中不丢“童年”,一生回味无穷、受益不尽,人人成为《少年中国说》之少年;让孩子的童年有则可守、少年有教可传、成年有主可做。

问题孩子是问题生的孩子。许多父母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实质上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在面子上紧张地为孩子现实眼前的那点算计,实质上从未为子孙的未来和福祉谋略过!做父母的首先要从对得起自己做起,并推己及人,活好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逞能,一逞能就绑架,给孩子预留好一定的选择的发展的空间出来……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最深沉的爱!

 

 

 

 

 

 

 

 

 

 

 

 

 

 

好的基础教育

   

古往今来大致有三种教育方式:师徒灌输式、经院传递式、孔子或苏格拉底对话探求式。

教育不是万能的,一定清醒认识到教育的有限性。我们进学校接受教育是出于习惯、而非必要,只有为孩子而改变的教育才会是合理的教育。正是我们的本末倒置的教育,限定了我们孩子的眼界和人格。

师生关系不是知者与无知者之间的关系,而仅是先生与后生。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中的人该是多么美呀:像婴儿的眼睛,渴求、好奇、勇于发现……要呵护这些成长之美,首先要尊重他的探索、自由、欢乐等专属他们的权力。这之中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启发、生成。

绝大多数都经历了学校教育,如此多的成才者蒙蔽了我们:我们自以为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由来已久我们宁肯选择不相信:一、真正的好学生无需学校教育该成就自会成就;二、倒是无数孩子生来自带的赋能如好奇心、独立意识、创造力等等被我们的学校教育无心抹杀掉了。

学校教育真正的功德是让所有进来的孩子都能受到公平对待,必须把你的情智惠及全体学生,好的教育的词典里没有“差生”,一视同仁善莫大焉;哪怕是智力欠缺的孩子,尤其是不受管教的所谓的坏学生,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让他们在校期间能正常度过,尽量不要留下“差生”“有缺陷”的屈辱,这样的功夫似乎没有人愿意付出,因为显示不出你的教学水平,似乎也不在考评之列,升学率才是露脸的和实惠的。

大学者傅斯年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尤其有特别成就的,大多是自由发展出来的,一个学校也正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自带生长信息的种子,做老师的千万别坚信:这粒种子成长中生发出的花果是自己的功劳;千万不要那么好意思地坚称:学生的优秀都是自己教出来的。扪心自问:有多少差生得到了你真正公平的对待,有多少“坏学生”得到过你真心公正的善待,你教过的班级全体孩子是否都正常平稳几近了无遗憾地度过了他们的学生时光?

这些孩子在你手里变得成熟起来,再也找不见那个本真的自己,你的教育大概是失败的;假期里,学生们会天天盼着开学,你的教育大概是好的;直到毕业那天你的学生还葆有一颗意心、洋溢着纯真之美、独有的还都在,你的教育大概是成功的!当学生称赞你是辛勤园丁、红蜡烛时,你是合格的教书匠;有学生称颂你就是那心灵乐园、精神家园,你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赞美你是明星北斗,发自内心地说无论长多大走多远时常会回望你,在梦里都想回到做你学生的时光,证明你离教育专家不远了。至于大师,似乎期待不得。

好的老师,首先是美的,既使你长得再不好看,在学生眼里你依然是好看的,“子不嫌母丑,生不嫌师丑”,在学生心理,老师是最纯洁的。记得三十年前我做中学老师时,一出厕所碰到了两个学生,他们见了我竟几乎要惊叫,稍后我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咱老师怎么也上厕所啊!(每每想起此事我都归因于那个年代和那个学校的偏僻落后)老师真是美的化身呀!当然这美更是指审美力,只有有了这审美能力,才能为自己学生埋下美的种子。好的老师是爱的使者:亦师亦父(母)!真爱是不求回报的,甘愿做播种者。尤其是中小学老师,心理要清楚,你是春耕者、不是秋收者,这点你必须心甘情愿。好的老师是严者,这似乎能理解,严师出高徒嘛,这不是一味的简单的严,不是学生害怕你而把作业好好完成,而是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从小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并养成严谨的习惯。好的老师是智者,是思想者,思想者有信念有独立认识,有反思勇气有独到的教育观。智者开慧,学生之幸!

 

 

 

 

 

 

 

 

 

 

好的大学教育

 

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初衷是扫盲,是进而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在世界上,则是工业革命以来对劳动力需求日益旺盛的附加物,即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把学生当做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被标准化工厂批量生产。

这时,学习能力几乎成为了衡量是不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文凭成为了获得工作机会的敲门砖和有生活收入的保障;从此,整个学校教育变成那蹬着轮子转的仓鼠;于是,大学成为了贩卖和批发文凭的机关。

这样的大学教育发展到今天,蓦然回首很快发现:文凭、学位只是个学业的证明,代表不了什么水平本领,也保障不了好工作好收入好的生活。进而别说保障,实质上没有什么教育机构、没有哪个大学能给你一个确定的承诺了。面对当下这个高风险社会,哪所大学会教会你如何面对?

因为你的大学不配,你也不配!一个重术轻道的大学是缺乏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的大学,试想有多少大学的心力是真正放在尊重生命价值、探寻人生意义、培养家国天下情怀、激发关心人类共同命运上?!思考教育问题实质是思考民族问题,许多大学忘记了自己教育的功能是为民族培养合格公民。

看一所大学是否“入流”,不仅看其专家多少、大师多少,更要看其是重“术”还是重“道”、务虚还是务实。真正一流的大学,都是以培养出真诚的合格的好公民、以塑造人格为己任;都是重视实干、创业教育先行;学位不是撑面子、不是名利,而是学以致用,培养出的人能灵魂而敏捷地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识人性之情商、通古今之格局、知世故之智慧。唯有这样的大学可望入流!胡适先生早就说过“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炫耀”

很可惜,我们的大学接收的都是从小就培养好的奴性的生源:听话的好孩子、不敢犯错多年被评为优的服从的好学生、毫无担当趋同教育出的庸才,总之都是“官本位”作崇出来的好苗子。然后在大学继续成为不诚实的空心人、练就会投机取巧这一真本事、深谙潜规则的“心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人白领只做人上人,这是老天都不会答应的,如此培养出的“精英”,何谈使命!就连做人起码的孝上都出了问题,可真是打了大学的脸,实则是整个教育体系颜面扫地。像一位著名学者警示的“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可叹的现实是到了大学,学习终于结束了!看看高考结束时那普天下只有这个国度的教育独造的撕书的狂欢吧!

好的大学教授,首先是具有人文情怀,能仗义执言、敢说出真相、坚持真理,并像鸟儿般风雨欲来先感知!能否培养出一代代有赤子之心的学子,是大学教育成败的试金石。大学无疑是知识分子云集的之所,知识分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无条件质询真理说出真理、保持异议、担当先锋使命,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们必须是批判的中心。

时代给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目标,即未来世界需要的是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具备灵活性与适应性的跨界协作能力、具有主动进攻与创新精神的批判思考与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富有好奇心与想象力兼备口头与书面评估与分析的综合能力。新要求新机遇,我的大学,有所准备吗!

 

 

 

 

 

 

 

 

 

好的教育系列探索之后记

 

好的教育一定是全方位的都好才称得上。这包括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学校教育(主要指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好的社会教育和好的自我教育。

我心目中好的教育,一定是这样的:饱蘸人文情怀、具有浓烈赤子之心、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平民教育、公民教育、公平教育。

帮我打字的老婆和零星听到读到的朋友说:你看得真准讲得真好,但实践中不起作用!我自己也很清楚:做父母的总想教育好孩子,最后却只是感动了自己;社会学校那么复杂,谈来谈去还不都是老生常谈,于事无补;大学殿堂也是人人随便指点的吗,再烂也是人人向往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才必须尽量多的甚至尽量狠的发出声音。

我以一个曾经的教师,虽离开三尺讲台三十多年,一直挂怀从未放弃对教育的关注与思考。今以一普通公民,浅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谨此,期望抛砖引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缅怀大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