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守护:与未成年人斗智斗勇的日常

一个湖南口音的男生打来电话,称“账号被恶意绑定”,但几番周旋后,被客服识破是未成年人账号拥有者,男生气急败坏:“那我的账号被人恶意绑定了怎么办?”“需要您的爸爸妈妈……”“你们这是什么未成年人保护平台?根本没保护我们!你们知道耽误了多少电竞新星的发展吗?”
Alick 好像找到了与儿子的相处之道。
他今年33岁,儿子6岁,拿起手机似乎就放不下来。为了缓解儿子对手机的依赖,Alick买了个沙漏型的计时器,只要一到时间,计时器就会提醒。但儿子有时无法把控自己,Alick就再定两分钟,如果儿子违反规定,将失去一星期的游戏时间。“如何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控制游戏时间”、“如何让父母不在身边的未成年人得到保护”等等,是他自己要解决的个人问题,也是他所在的腾讯未成年人保护团队持续研究的课题。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8F5717BEED33E52CB29CD72712EBFDC4C7F5B197_size21_w570_h397.jpeg
手机屏幕前,像Alick一样,与孩子达成和解的父母其实是少数。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服务团队平均每天的上百起电话中,广东的中年单亲爸爸因不了解“孩子整日对着手机而搭不上话”诉苦;山东省菏泽市一个农民家庭里,13岁男孩趁农忙时间,用父亲手机偷偷充值了1600块钱,家长急得第一时间卸载了游戏,在联系腾讯并核实资料后,才挽回了损失;留守儿童们更复杂,一个海南高二女生早已“不再抱着初中时想要父母陪伴的希望”,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游戏成了和弟妹间最多的共同语言。“游戏是新兴的娱乐形式,但背后折射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方式所引发了。”Alick说,“尤其是亲子关系中,‘宜疏不宜堵’。”
2016年底,Alick和他的同事们加入了一个神秘团队,试图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来解决一部分因游戏而生的家庭问题。他们先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继而又拿出健康系统和灯塔服务等,打造了一整套包含对未成年人游戏限制、家长守护、亲子共建的系统工程。
“抓小孩玩游戏”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称,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中,约三分之一为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DA23B4DB72CB93B78B3C879FA21074010F3432C9_size23_w490_h336.jpeg
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三年前,腾讯的一大帮工程师被关进了“小黑屋”——深圳腾讯总部大厦里,一间几个月只针对一个项目研究的会议室,一张长条桌子用来办公,相关部门人员频繁出入,几块白板用来及时交流和改进,泡面和水成了最常见的补给,零食与加班不断,目的只有一个:“在游戏里抓小孩”。2017年6月底,腾讯总办成员以及游戏负责人连夜“拉”起一个微信群,次日,热门游戏《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对外公布了更严格的策略:2017年7月4日开始,被网友戏称“史上最严防沉迷”出炉:未满13周岁的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陆;13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
地基已经夯实完备,想更精准全面覆盖未成年玩家,更重要的目标是把“健康系统”从《王者荣耀》中剥离出来,从游戏内的功能变成游戏上的插件,并升级公安实名校验、人脸识别比对等技术能力。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3913FAD6E52B14C833AEF20C9105A33359C0510F_size44_w1080_h720.jpeg
但各个游戏工作室分别对接成为工程师们最初的难题。“他们虐我千百遍,我待他们如初恋。”Alick笑着形容最初与项目组对接时的窘境。健康系统覆盖漫长且艰难,工程师们和项目组沟通,需要反复解释系统逻辑;而项目组也担心频繁地验证填写资料,对成年人用户体验造成影响,希望能尽量做到平衡。“不解决就下架,公司态度很坚决。而且完全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从长远来看是非常必要的。”Alick说,很多游戏加入了健康系统和成长守护平台,口碑反而变得更好。
但在几亿游戏用户中找到未成年人仍非易事。手机屏幕两端,焦头烂额的家长们与腾讯工程师们无形中联手。“成长守护平台”主要针对家长控制,可以支持家长关联孩子游戏账号,同步了解孩子游戏登陆和消费信息,同时提供一键禁玩、消费限额、成长资讯,提供游戏健康指导等功能;而“健康系统”则通过游戏控制,是工程师们的阵地,通过游戏大数据以及实名验证身份信息,基于不同身份匹配防沉迷策略。
基于公安数据的严格实名认证成为第一道关卡,很多未成年人“落网”。然而,一些网络交易平台,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成年人身份信息,一些未成年人会借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账号,甚至以此为由诈骗未成年人钱财。不过,这些操控成年人账号的孩子们也难逃大数据的眼睛:一些账号游戏时段集中在寒暑假和学校晚午休、放学时间,平均每日游戏时长也只有两三个小时。工程师Kidd在重庆实地调研后发现,有一批玩家身份证登记都超过60岁。通过这些普遍的特征,可以“抓”到一些在屏幕后装大人的孩子。Alick解释:“只要被怀疑是未成年人,就要进行人脸识别。”
很快,一些未成年人开始“反击”,有些孩子打印成年人照片对准手机摄像头,Alick说,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会通过识别反光点,准确判断是不是真人,并与公安实名认证相关联,“除非是成年用户默许这类人为干预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再能钻空子的。”
你们能把我爸的账号封了吗?
在健康系统与成长守护平台通力监管之前,孩子们在游戏里的烦恼可能是一次团战的失败,几件装备的遗失,一个皮肤的昂贵价格,但从2017年年底开始,对于大多数未成年玩家来说,最大的拦路虎只有一个:解绑。一旦账号被识别成未成年人或被家长在平台绑定,意味着每天的游戏时长只有一两个小时。
不到一百人的客服团队首当其冲,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宣泄口。一线客服张君羽23岁,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面对电话里的“拉扯”:“你不是说好给我解的吗?”“我再考虑一下……”张君羽回忆,来电中,曾有一个男孩声音稚嫩,称是某“未成年账号”的家长,并表示是1976年生的,“请您提供一下您的十二生肖属相?”张君羽笑了会儿说,电话那边声音很轻,但还是能听见对方说“属什么的,快帮我查一下”。
与未成年人们斗智斗勇成为客服团队的日常。一个湖南口音的男生打来电话,称“账号被恶意绑定”,但几番周旋后,被客服识破是未成年人账号拥有者,男生气急败坏:“那我的账号被人恶意绑定了怎么办?”“需要您的爸爸妈妈……”“你们这是什么未成年人保护平台?根本没保护我们!你们知道耽误了多少电竞新星的发展吗?”在被拒绝后,男生妥协道:“你们能把我爸的王者账号封了吗?他叫‘往事随风’!”
一线客服余建禹说,他一般不会将工作情绪带到生活中,但去年9月,有位母亲打来电话:“能不能帮我查一下孩子在哪里上网?他已经几天没回家了。”晚班10点下班,余建禹回家后仍担心孩子去向。余建禹不放心,后来向接班的同事打听,孩子已经找到了,余建禹才安心休息。一线客服张君羽曾被家长骂了三个多小时;曾有位母亲在她解答后说:“谢谢您老师。”“第一次没被人当成一个客服,叫我‘老师’,还挺感动的。” “有时没有家长回打电话就是对我们的肯定。” 张君羽说,一般解决问题的家长都不会再来电。
但更多的家庭矛盾层出不穷,客服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了解。腾讯客服二线团队主要负责接受复杂案例,一线客服转交后,他们往往需要与家长再次沟通。“你们直接下架游戏,不能下载不就完了?”一些家长往往怒不可遏,二线客服负责人肖卫星解释,很多孩子在青春叛逆期,问题不止是表象上的“游戏争执”,“有些家长自己平时也玩手机,以为是陪孩子,其实还是在两个世界里。”
有些家长不了解互联网世界,“你们游戏是不是平时就打打杀杀,教坏小朋友?”二线客服周国志回忆,曾有位广东的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描述得很不堪,但周国志打电话过去,16岁的少年言语间表现得得体懂事:“我知道玩这么久游戏不对,但只要一拿起手机家里就反对,玩游戏根本不会影响到我学习和作息。”周国志说,同一个孩子,他人和自我认知差异这么大,一定是极度缺乏沟通造成的。
让客服们印象深刻的是名身患癌症的男孩。去年7月,肖卫星接到家长求助,希望“退回孩子瞒着他们充值的一万多块钱”,在比对核实资料和数据后,钱款如数退回,不久后,这对父母又通过公众号平台发起了提问:儿子只有大概两年生命,很爱玩游戏,之前父母不理解,但发现游戏能帮他转移对身体疼痛的注意力,想尽量满足他的愿望——能不能来腾讯参观?肖卫星说,他们协调了多个部门支持,邀请这个家庭来深圳腾讯总部,还置办了一套游戏里的角色服装,帮男孩拍照,“他给我们游戏提了很多建议,还想要一些手办和公仔。”肖卫星回忆,男孩精神很好,希望与他喜欢的游戏策划了解更多的原理和架构,“他提了很多建议,从设计到里面的模型,他对这个行业非常感兴趣。”
所有人都避忌谈起这个努力积极的男孩仅剩的短暂生命。参观结束后,腾讯未成年人保护团队希望在游戏里为他留些纪念,在一款游戏的特种兵角色下面,打下了男孩对生命的感悟,其中一条是:一个人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而是属于爱你的人。
手机里的灯塔
在腾讯未成年人保护团队里,另一支特殊的客服团队也深度参与亲子矛盾疏导和家庭教育辅导,这支队伍的特别代号是“少年灯塔”。一位湖北夫妻在深圳常年做建筑工人,9岁的儿子在湖北老家留守,经常用爷爷手机玩游戏。每当父母问到游戏充值,儿子总是沉默以对。“孩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可以在寒暑假想办法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没有抛弃他。”第一次辅导后,男孩对游戏的依赖明显减少,第二次时,相关客服人员建议家长进一步提出“游戏奖惩制度”,帮助男孩逐步培养起适度娱乐的习惯。
有的家庭甚至经历了四次辅导。去年5月,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位母亲打来电话求助,她女儿杜卿14岁,性格敏感内向,喜欢在网络上交朋友,“甚至跟网友约好了去山东工作。”母亲说,因为杜卿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一句“要睡回家睡”让她不愿意再上学,回到家后,父亲骂道:“死了就算了!”经过检查,杜卿患上了抑郁症。第一次教育辅导,母亲接受建议,为杜卿“绑定”了游戏账号,杜卿开始闹绝食……直到第三次辅导后,团队建议母亲可以尝试用微信和短信与孩子沟通,在达成一定沟通效果后,杜卿的账号解绑了,开始从网络世界里走出来,游戏时间也少了许多。第四次辅导之后,杜卿的抑郁症也有所好转。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A34695D40B00F4D8CB2643DB250C736F2CDE8A9_size42_w570_h380.jpeg
儿童心理专家孙宏艳反复强调“关系大于教育”,并认为家长和孩子之间要“亲密有间”。“网络游戏对孩子来说其实也就是现代人一种娱乐方式,和我们小的时候跳皮筋、踢毽子其实是一样的。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坐在电脑前、拿起手机就特别紧张。”孙宏艳说,一些孩子甚至屏蔽、拉黑家长,是因为有些家长从孩子的朋友圈发现蛛丝马迹,然后如临大敌;还有些孩子是上网查资料,但被误解沉迷网络。实际上,家长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保持距离,只有基于此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孩子才能接受进一步的沟通。
Alick说,他们曾尝试在系统里做一个家长与孩子约定的功能,但后来发现,只要能良好地沟通,“家长和孩子的口头协议更有效。”一些成年人甚至提出希望“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工程师们提供了“自我管理”功能,在守护未成年人之外,也能让成年人更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