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照亮现实
小时侯,常听大人说生活是艰辛的,活着不易,懵懂之中,便品尝到了生活的苦辣酸甜。于是,对于每个人而言,现实人生,总是灰暗与光明交替,只是不同的灰暗,不一样的光明。对于文学爱好者,文学便是那缕照进灰暗现实的阳光。文学也就在这个人心里被赋予了光明所有的内蕴。
当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的王强老师,向我介绍他们的学院有位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张军时,我就晓得了,这是一位被文学温暖着的人,文学能否照亮现实,答案全在他的诗文合集中了。
他的诗歌分为三辑:生活与思考、行走与发现、难忘的思绪。“一把砍钝了的泥瓦刀/砌着幸福的希冀/一颗忙忙碌碌的心/是一家家楼上的红日”(《乡下建筑工》)来自生活的思考,似潺潺小溪,看似轻轻淌过,却有较强的穿透力;街头盲艺人:“颤抖的手指弹打着酸辛/破旧的吉他诉说着坎坷”,是青年诗人行走中沉重的发现。读诗的农家女孩、忙夏,和那唯一会飞的花朵——蝴蝶,这新颖独特的意象,是青年诗人轻灵的发现;“捉蚱蜢/采野花/苯的不知看天色/被那突如其来的风雨/打的狼狈不堪”(《天真的童年》)“明天就要远行/你一宿的叮咛/是我唯一的行囊”(《母亲的叮咛》)都是青年诗人难忘的思绪。乡愁悠悠,乡情绵绵,《回家的路》,太长太长,太短太短,个中滋味,惟有自知。
张军的散文随笔共分五辑。第一辑是亲情篇:开篇《母亲》,别人回家乘凉,母亲却走出家门(劳作去了),这是母亲;系着一条很大的帆布围裙的母亲:等你花剩了,再给我吧!这就是母亲。没有渲染,没有高调,见亲人,是给疲惫的自己一个歇脚的机会,足矣,是强音。本辑收篇《真想回家》,想回家的心情,把自己像一滴水一颗子一样投入家中,家是大海,家是大山,这篇其实也是写给父亲的。
第二辑是爱情篇:在作者眼里,不相见的日子里,那个骑车不会拐弯的女孩是一本诗集(《深深的思念》);在作者看来,惟有责任,才是维系爱情的第一要义,是一对相携相持的老夫妻给诗人以启迪:当爱情变为恩情,爱之花方能愈久弥香!本辑中:那征服的戏谑,换亲的悲情钢针,学生的来信使约会中木呐羞涩的张兵老师倍添了信心,赢得了芳心,这几篇情节细腻感人,具有小小说的特色。
第三辑是乡情篇: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这样的小山村滋养过的诗人,自然是质朴的。难怪,身在城市里的诗人,心难以溶入市井,诗人一再发出“城里缺少温暖”的感慨,是诗人“乡情”浓烈的返照。乡间特有的男高音,《变化》的玄机,《麦收》的成熟美……在诗人的心中,农民最亲最挚,与天地一色,可感知作者的“乡恋”情结。
第四辑:童年印记。捕蝉猴,听大山鸟鸣;吃烧豆,忆门前好碾;挖荠菜,更难忘中秋;感石板,悟师爱真谛;永存的钢笔,永远的六.一......难忘的童年趣事,凝成了作者幸福的童年印记。
在第五辑“杂谈及其他”中,我们读出了:作者身为一名“山服人”,深谙山服人的魂:崇实务本。他以一颗文心、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感悟生命,呼唤真情。他会重整心绪,让生命之树常青。
张军与我未曾谋面,读其诗文,我们便是文朋诗友了。虽感到他的文风传统,诗作不乏稚嫩,像散文《母亲》也没能更好的展开来抒发。但忙于生计,生活在基层,能写出这么多的诗文,也是沉甸甸的,特别欣喜的是能读到《乡愁》《心语》这么优美的诗文和可以吟诵的《故乡的夏夜》,可以欣慰的预见:无论张军的生活是富是贫、无论张军面临顺境还是逆境,文学这缕阳光会照进来,照亮他的人生;张军的文学路会很长!
是为序
张富英
2008年秋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