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英何德何能

标签:
文化 |
当了多年的文学青年,做了多年的文学梦,在文学上没能成名成家的、没怎么成名成家的、成名成家的,所经历过的,大都经受了。除却浮华,撩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即没悟空,也没做后悔状,可以问心无愧!荣辱不惊,文心淡定。
为修文学正果,辞别故土,孤身一人,开始了漂泊。实在是天赋不及、实在是生存所累、实在是诱惑太多。有两位老领导的引领,过后看,真可谓金玉良言,两位领导的劝导虽时隔五年,却惊人的相似。想来,富英遇上这样的前辈,好福气啊!
第一位是《作家报》老总编魏绪玉。我到《作家报》不久,魏老师就告诫我:文学上出点名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的实际情况不允许你全搭在文学上,先把家照顾好!从此,在报社的通联、函授教务、编辑等业务上,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全能拿得起放得下。也是到《山东文学》工作不久,王良瑛主编拿别人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实例劝导我: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要想闯出来,必须把准了,朝一条路下劲。文学创作上是块料,就全心全意地扎下去,见了谁谁有了钱别眼热,必能成器;创作上不是块好钢,就赶紧在经济上先立住,就别羡慕谁谁在文坛上多风光。最忌讳一会儿这头热一会儿热那头。想兼得,最终怕是哪条路也走不好。于是,权衡之下,开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搞活动大刀阔斧,搞创收风雨兼程,很快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
自己总算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某种意义上讲,得益于两位老领导的教诲,每每念起,心存感激。更感知到两位前辈的用心良苦和挚诚之意。做为过来人,也有些领悟,其实就是做人做事,要踏实、忠诚、专注,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你徜徉在那美好风光中时,你才有资格自谦一句:无他,殊途同归。
也曾为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没出大成果,而暗自遗憾。凭良心想,自己收获了另外一种累累硕果,不免又恨自己贪得无厌。我的另外一种累累硕果,是我得到的重重的文学友情。因文学结交的天下朋友,堪称我的无价之宝。这是我结集这本《文心淡定》时,更深切地感受到的。
早在负责山东省作家协会作家报社文学创作函授部教务时,因《作家报》在全国文坛的名望,函授部被誉为“文学黄埔”,我也受益被大家称为“弟子三千”,历经数载,不少优秀学员出版了专著、加入了作协,我又被友人誉为“贤弟子七十二”。策划编辑《尘封集》、筹备复刊《作家报》时,手底下搜集整理了15000余位文朋诗友名址,首期赠阅了近万份,之后,常联系的达4000余人,情况能说出个一二的有1000余人;有数百人一提地方和姓,便可叫出名来,都是那样亲切的名字。“富英,我遥向济南,向你和你的同仁们鞠躬了……”收到复刊后的《作家报》向春等许多的文学前辈们的抬爱令我们受用不起!我一个、我们几个人的力量,怎么能成呢?没有新志朋友的参与,没有各界有识志士的支持,《作家报》是不会复出和发展的。
北上哈尔滨拜访文学导师、南下海口结下兄弟联盟、西去川藏联合办会、东到上海组建工作站;跨印度南北参加世界诗人大会,在法国有发行中心,在美、澳、英、新、马、泰、日、韩、蒙等二十多个国家(地区)建有组联处,墨西哥发来了邀请函……海外朋友也越来越多起来。
我曾在中国地图上,以县为单位,找文朋诗友们,遍及率高达80%以上。我便决定条件成熟时,用上几年时间,来一次文学万里行。
富英真的是朋友遍天下了。荣幸之余,总是告诫自己:富英何德何能?富英知足了!是啊!虽没有作序的资格,也评不好,道友们却是看重的,于是便有了这本《文心淡定》,这个境界,是大家给的,有了大家的厚爱,才使我宠荣不惊,文心淡定,富英何德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