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听与注视》序

(2013-03-21 21:56:49)
标签:

文化

                                   《倾听与注视》序

                                        □许 评(山东) 

     张富英先生是大型文学报《作家报》总编辑,著名的编辑家兼作家。他办的报纸发表的作品都是纯文学作品,他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也都是优秀的纯文学作品。他是当今中国文坛的佼佼者。
  他创作的散文作品,绝大部分篇章都是精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随着一浪高一浪的散文热,受精神产品商业化等因素的影响,散文创作即出现鱼龙俱下现象,尤其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博客的流行,少数作者潜心创作与多数作者恶搞并存。不仅有快餐化、消费化、帮闲化、庸俗化倾向,尤其网络散文内容稀薄、精神缺席、泡沫膨涨、虚假造作、背离真实、以丑为美的作品泛滥成灾。在这种情势下,富英先生的散文作品显得特别珍贵。
  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曾经经历回归五四,走出“工具论”和极左思想的钳制,走上张扬个性的自由天地,呈现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的繁荣景象。可是近年来有些作家的创作姿态出现偏颇,把散文视作个人情绪宣泄的渠道,只表现自我的“小情绪”“小感受”,思想贫乏,为纯审美写作,反对承载社会的功能。富英先生的散文不同,他也写自我的独特感受,却是社会与民生相融合的感受,是作者与读者在心灵上的思想交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篇,写的是他在医院的所见所闻:“……住院费用全由哥哥妹妹凑,他已决心等死……刀口刚愈合,就在接到催款单的当天出院了。”“一位十六、七的男孩子……已无法手术……一声声‘娘替你死!’‘爹替你死!’”“一声声病痛的呻吟冲出病房,穿过走廊,蹿向医院上空,回荡着……”我在媒体多次看到过有关“看病难”的报道,仅仅从理性上知道这是国计民生的“三座大山”之一。这次读了富英先生的散文,激发我流出了同情的热泪,才从感情上体会到“大山”是在怎样压迫普通百姓的,及推倒“大山”的迫切性。富英先生在《勿做墙头草》篇写道:“在我老家的墙头上,年年长出一些野草……一只家燕从墙头掠过,一棵小草飘落而下。我上前一拨弄,立刻露出一些根来,还断了几条……我由小草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人,有的总想脱离伙伴往上爬”几株微不足道的小草,在富英先生笔下却引出一番人生哲理,十分感人。他在文中抒发出的是自我的感情,却联系着社会人民的感情,字里行间既蕴含着感人的艺术性,又有着启示读者的思想性。目前如此表现生命之悟的作品并不太多,读来感到给以心灵的警策与震撼。
  富英先生写有多篇抒发亲情、爱情、友情的散文,这是从古至今散文的永恒主题。尤其当今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和物化的压力加大,社会竞争使人与人的关系疏离,功利关系突现,真诚的友谊淡化了。所以这类散文是时代的需要,是读者的需求,可是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富英先生的这类散文显得特别感人。《写给叔父白尊州》篇写道:“小时候一踏进您家门,叫一声娘亲的同时,就甜甜地喊一声‘叔叔’……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暑假,父母在为我上不上学犯难……您把钱塞在我手里……我知道您的生活经历坎坷……您是一部大书,里面有读不尽的真善美……”他这位叔叔对他的父爱之情,写得真切深沉,感人至深。富英在《恩师马恒祥》篇写道:“有一次,我汇报工作时出现了偏差……我多么盼望马老师能替我开脱一下,结果最不留情的竟是马老师……”马老师对他如何严格要求,如何从生活到思想和业务上关心,写得淋漓尽致。富英的这类散文触摸着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足以唤起人们的爱心,真善美的情感。
  随着旅游景点不断开发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散文的创作引起众多作者的青睐,数量想当可观,质量好的也有,只是少得可怜。不少人是上路之前翻阅一些资料,回来后写成观感,内容与导游词没有多少区别,或浮光掠影“到此一游”式的文字游戏,没有心灵参与,更没有生命的碰撞,读来味同嚼蜡。著名散文理论家林非先生说:“作为散文中间一种载体的游记创作,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觉写出这些迥然相异的文字,既能渲染出‘我眼中的风景’又可以描摹出‘我心中的风景’……游记最能超出摄影这种手段的正在于它具体而细致地书写出作家主观的精神色彩,以及他们接触客观的风景时内心种种悲怆或欢乐的印象、感受、咏叹、呼号、颤栗和博击,这正是最能感动和启发读者的地方。”富英先生的《印度印象记》,对印度人民对佛的无比虔诚,能歌善舞,生活节奏从容不迫,“最能融入大自然崇尚大自然的民族”等印象,既写出了眼中的风景,也写出了心中的风景,妙趣盎然。他的《峄山一游》更是展现心灵游历之作。他写道:“登山的有莘莘学子……有达官贵人,前呼后拥……也有捡乞者,背着编织袋,搜寻着可以换钱的废物……各色人等在这里可是不分贫富贵贱的,要上山顶一览全景,都得爬着过这道石缝。”多么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心中的风景!他带着心灵上路,在漫游中寻找精神的高地,渗透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精神思索,正像他在结语中所说:如此“我更觉登峄山,不虚此行了。”我们的有些作家自己过上了小康生活,却忘了或无视我们社会的一些伤口,他们的作品所谓的艺术性再高也只是技巧的把玩。关注人民疾苦、关注社会底层、关注人生命运、出自作家良知和发自心灵深处大爱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佳什力作。
  富英即是。是为序。
     
                                    2007年冬于书苑山庄

             (许评,著名散文家、评论家,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玫瑰之约
后一篇:富英何德何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