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张富英
作家张富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629
  • 关注人气:7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富英的教育小说

(2013-03-20 21:06:15)
标签:

张富英

评论

文学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张富英的教育小说     张富英的教育小说

                      ——中篇小说集《夹缝》代序

                                    □施战军(北京)

  这几年我们的小说创作越来越突出问题意识,但是仔细看下来,总觉得大家的问题太过集中,几乎都是“底层叙事”,而且都是在编写底层农民工故事,所谓“现实问题”好像就是以农民工的生存处境为中心的“底层问题”。给人一种错觉,仿佛除此,其他的都已经是“中层”、“高层”问题了似的。说到底,这是目前的文学创作视域不够宽展的表现。
  现实性问题化的小说理应有更多的关注点,而且也亟待提升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它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这样前提下,张富英的几部中篇小说很值得我们重视。
  这几部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不同于一般性的“底层叙事”的领域——作者所认知和想象的现实中国教育的形象图景。《黑色》虽然是以成年人的情感家庭危机为切口,孩子的心思还是最具活力的因素;从《黑色》到《铜镜子》、《紫色苜蓿花》再到《石头里的大卫》,张富英笔下的人物从中小学师生直至大学师生林林种种,这样几乎全面涉及教育的各个阶段的人格养成和体制困境的创作目前还不多见。
  而且,这些小说内里的意蕴不是对于教育现象单纯的现实性批判和现状反思,更深在的意义在于它深藏着一种人文忧患。作者迷恋人格心理探寻,从小说叙事中情不自禁地一再提起格式塔心理学就可以明显感知得到。现实的教育方式与人格养育的矛盾以及所造成的他者的期待心理与自在情感、人格生长的严重背离,是小说所探究的实质性问题。在这种扭曲的情境里,爱的萌动、冲动和欲望的实用性一方面成为小说的叙事动力,一方面又借此较深地揭示出目前的教育之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从人的成长和成器这样的本位出发,从健康正常的人的生活需求入眼,张富英的小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教育真谛的缺失给我们的内心带来的刺痛。
  从艺术上看,《石头里的大卫》关于美学女老师和美男主人公的故事,在浪漫的底色上,作者将现实和传说互文化的处理相当自如,整个小说的叙述非常饱满鲜活;《紫色苜蓿花》也是一篇容量和密度相得益彰的作品,几对中学生的临界生活状态把握的很真切,一场河边果园的聚会,里面有纯洁的青春骚动,更带来大人离谱的误解,活化了困境中的青春情绪和成长处境;《黑色》中,对丈夫一次出轨,妻子和同学暧昧,孩子的精明和天真,都以十分放松的语势加以呈现,使得这部小说带上了些许后现代文学色调,只是含味稍嫌轻了一些;《铜镜子》可能是太追求深刻和犀利了,可能是因为有个“博士”回乡的缘故,围绕这个以孩子们的假自杀为核心展开的事件,所进行的直接议论则过多过强,伤害了作为小说的形象思维,而关于爷爷的亡灵那一部分优美的描写因为想象力的张大而显得十分珍贵。
  呼唤“新教育时代的来临”,这是这部中篇小说集的总主题,作者以思索的头脑、积极的姿态、艺术化的想象,将这一主题鲜明而真切地凝聚在字里行间,从而也对时下的小说写作具有了开拓视野的意义,祝愿张富英能够写出他更好的作品,来葱茏这一片本不该忽略的领地。
            

                          2007年9月于济南
    (施战军,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后,鲁迅文学奖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

    注:施战军,现任《人民文学》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