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龙榨里流淌出的益寿油——常山山茶油传统制作工艺
标签:
美食 |
分类: 茶油知识 |
木龙榨里流淌出的益寿油
——常山山茶油传统制作工艺
山茶油又名茶油、茶籽油,常山民间俗称“益寿油”。 经传统物理工艺榨取的常山山茶油,以自然生态的油茶籽为原料,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
一、历史渊源
山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食用植物油,其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三世纪的《山海经》绪书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这“员木”即为油茶,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油茶,沿用至今。
常山是油茶的天然分布区,山茶油制作历史相当悠久,传说已有两千多年。1990年版《常山县志》根据新昌乡猷辂、芳村镇寿源等地家谱记载,认定常山在宋末元初已大量栽种油茶,明代中叶油茶已广及山区、丘陵,民国期间全县各乡均种有油茶。1991年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常山县故事卷》则称“常山油茶早在南宋时期就大量种植”。
山茶油缘何被常山百姓称为“益寿油”?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芳村猷阁口的溪中常有公母两蛇精兴风作浪,沿溪两岸的百姓深受其害。观音菩萨心生怜悯,设法降服了两蛇精,将它们变成为一棵雌雄同株的大树。这棵树常年花果不离,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14个月,被称为“抱子怀胎树”。后来,神通广大的福建武夷山惜曌和尚,遵照观音菩萨修道行善的旨意,腾空飞翔来到芳村猷阁口,抬头看见大盘山上有一棵神奇的大树,惊叹不已,便留在此地练功修道,并在大盘山、小盘山建造了两座庙宇。每年树上果子成熟时,惜曌和尚就叫寺僧把果子摘下,榨挤出油,用于点灯照明和长年食用,同时施舍一部分油给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人们吃了这种油,顿觉目明神旺。不久,民间盛传此油为菩萨所赐,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便称其为“益寿油”。
二、工艺程序
在长期的油茶生产过程中,常山逐渐形成了一种山茶油传统制作工艺——“木龙榨”榨油工艺。
“木龙榨”榨油工艺比较繁细,包括采果、堆沤、晒果、脱壳、晒籽、碾粉、过筛、烘炒、蒸粉、包饼、榨油、过滤等十多道工序。
按照采收季节不同,常山油茶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种。由于适时采收才能保证高出油率,所以每年寒露或霜降过后,人们才挎上背篓,系上布兜,上山一颗一颗地采摘茶果。茶果采收回家后,经过堆沤、晒果、脱壳、晒籽等工序,即可将茶籽挑送到油榨坊,进入实质性的榨油阶段。
从一颗颗饱满的山茶籽,变成一滴滴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的山茶油,其间有歌有舞有号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项赏心悦目的民间绝活表演,都是一幅原汁原味的农村民间艺术画卷。
首先是碾粉,就是将晒干(或焙干)的茶籽放入大碾槽中碾成粉末。传统碾粉方式分牛力碾粉和水碓碾粉两种,即借助牛力或水力,带动碾盘不断转动,达到碾碎茶籽的目的。如今因电力普及应用,各地基本上都用电动机带动碾盘来碾粉了。
碾碎后的茶粉要过筛,筛是当地百姓特制的,以保证茶籽碾细碾均匀。接着,将茶粉倒入特制的平锅里烘炒,去除水分。烘炒是一道十分讲究火候的工艺:火太猛,茶粉容易烧焦,这会影响山茶油的色泽及清香度;火太嫩,水分不能完全散发,同样会影响山茶油的纯度和品质。技术过硬的烘炒师傅,才能将茶粉炒得松而不焦,香而不腻。
接下来就是蒸粉和包饼了。蒸粉用的蒸笼是专用的,外形如蜂筒,将炒好的茶粉倒入其中,蒸熟蒸粘,为包饼做好准备。包饼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腰力、臂力,还要有相当的巧力、准力。包饼师傅事先将三个铁箍叠放在平地上,扭一个叫“千斤杆”的稻草结,呈放射状铺在铁箍上,作为包饼底衬,然后将热气腾腾的茶粉倒进铁箍中,赤着脚飞快地将茶粉踩平踩实,形成一个圆茶饼。包饼的过程非常有讲究,如果稻草结没扭好,茶饼一拎就散;饼包厚了不行,影响出油率;饼薄了也不行,饼粉藏在铁箍里榨不干,出油率更小。一般人都知道,包饼师傅的一双手就如同一杆秤:每100斤茶籽包12块茶饼,每块饼榨干后重6.5斤,上下不得差3两,这是有严格要求的。
包好的茶饼,叠放在一起,就可以统一运到木龙榨里榨油,这是山茶油制作的核心环节,俗称“打油”。传统的木龙榨,重超千斤,用一根或两根大硬木镂空制成,横摆在榨油坊的显要位置,看上去活像一条长龙,当地人们称其为“木龙榨”。一般来说,每家油坊至少有两架木龙榨,每架木龙榨可放36-45块饼。
榨油时,木龙榨肚中竖摆着一排长长的茶饼,同时放进两排木桩,每排木桩中各插一根扦头。一切准备就绪,即以专门制作的撞杆(或石锤)大力撞击扦头,不断挤压茶饼榨出油来。榨油是项体力活,为了消除疲乏、增强干劲,榨油师傅创编了许多“劳动号子”,一边使力一边喊,既有“嘿噜哟,安噜也”之类呢喃语句,也有“加把劲儿砸呀,龙神吐油花啦!”、“撞头重重打呀,茶油喷喷香哟”之类的吆喝语句。铿镪有力的号子声,和着撞头重重的“砰”、“当”声,奏出了一曲曲最朴素的交响乐!清香明亮的山茶油从龙榨口慢慢渗出,随着号子声越来越响,流淌得更欢了。暖暖浓浓的油香,让朴实的人们醉了……
榨油师傅在枯燥劳累的榨油过程中,创造出许多技巧动作,那可是真正的民间舞蹈:你能见到榨油师傅单膝跪地,让撞杆的撞头朝天而立,然后“砰”的一声狠狠打下,这招叫做“一支香”;你也能见到两个榨油师傅背靠背来回打油较劲的,这叫做“鲤鱼穿梭”;你还能见到榨油师傅突然猛地向后退几步,手中木撞凌空飞起,在号子声中砸向扦头,整个木龙榨被撞得前后摇晃,这就是所谓的“老虎撞”……浑厚整齐的号子声撩拨人心,像是从遥远的地方穿透层层阻隔而来;粗犷潇洒的榨油动作,自始至终传承着油乡人们勤劳朴实的宽厚情怀。
千年的榨油历程,赋予了这里丰富的民间习俗。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坊主人在每年清明时节要祭祀水神,以祈祷水碓运转顺利;在清明和开榨前,要祭祀赵公元帅,以求作坊兴旺发财。
三、营养价值
山茶油营养价值高,常山民间早有认知,普遍视之若宝。早先时候,只有过年过节、贵宾登门和服侍老弱病幼时,才舍得以山茶油烹调食物。由于山茶油历属皇家贡品,珍贵异常,因此百姓又称它为“油中圣品”和“山珍贡品”。
山茶油促保健、可入药,古今书籍多有记载。《本草纲目》、《纲目拾遗》、《农政全书》、《农息饮食谱》、《随之居饮食谱》、《名家学说》、《中药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大辞典》等众多书籍,都对山茶油的保健药用价值作出详略不等的记载和描述。长期食用山茶油,可明目、亮发、润肺、润肠、润燥、清热、解毒、杀菌、疗痔疮、退湿热;山茶油入药,有通经、活络、驱风、止痛等功效;山茶苷有抗癌药理作用……
到了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和饮食文化,作为食疗同源的绿色保健食用油,山茶油的内在营养价值日益显现。经专家检测发现,山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5-97%,为各种食用油之冠,油酸达到80-83%,亚油酸达到7-13%,并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B、D、E等,尤其是它所含的丰富的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经科学鉴定,山茶油的保健综合指标超过以健康、稀有、名贵著称的橄榄油,所以,其国际市场价格也超过了橄榄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正因品质性能优良,山茶油在港澳、台湾地区、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国家深受欢迎,销路甚广。
四、传承发展
常山油茶生产历来盛名远扬,解放初期即被称为“浙西绿色油库”。20世纪50-60年代,国家林业部、轻工业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常山视察油茶生产,还多次在常山召开全国(省)林业厅(局)长油茶生产现场会。1963年初,县第二次党代会作出《发展油茶生产,建立油茶基地的工作决议》,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油茶科研所。
1971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棉油糖会议期间,专门询问了常山油茶生产情况,令全县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油茶生产再掀新高潮。1979年常山被列为全国油茶基地县;1990年被定为“全国油茶低改工程启动县”;1992年又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
随着时间推移,山茶油制作工艺不断更新完善。1978年,县农机修造厂仿照“木龙榨”制成了工农牌6Y200型卧式榨油机,提高了山茶油制作效率,并逐步在全县范围推广使用。由于这种机械榨油机,外形仍然像一条长龙,人们称之为“铁龙榨”。此后,“木龙榨”和“铁龙榨”同时存在,人们统称其为“常山龙榨”。
油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也不断有新突破。1970年,县塑料厂、县林场利用茶壳提取糠醛成功;1973年,新昌等地茶壳制活性炭、茶碱成功;1986年,县榨油厂利用茶饼提取皂素成功。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常山重点致力于山茶油加工企业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改制和招商引资,新增了常发山茶油公司、山神山茶油公司和东方茶业有限公司等,采取物理压榨和浸出工艺两种方法,积极推进山茶油深加工及其产业化和民营化。
2005年以来,常山县成立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领导小组,把山茶油制作工艺列入重点保护项目。县财政每年拔专款用于山茶油等传统工艺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山茶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常山山茶油制作工艺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开展文艺创作,拓展文化内涵,对时政歌《油茶丰收念总理》、劳动歌《油茶叶子片片青》等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成册,对男子群体歌舞《山中那一座油坊》等进行了深加工和再创作。
历经岁月长河的淘洗,山茶油传统制作工艺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延传至今。随着民俗保护工作的科学推进,这一民间工艺,必将继续散发出醇厚的幽香,泌人心脾,绵久悠长……
油坊为何绝蚂蚁
相传罗柯太子原该是当皇帝的命,因为得罪了灶王爷,被告到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罗柯的太子骨换成了讨饭骨。因换骨头时很痛,罗柯母亲就叫罗柯用牙齿紧紧咬住马桶板,天兵天将怕臭,就没把罗柯的牙给换了。于是,罗柯就成了“讨饭骨太子口”。
一年夏天,罗柯母子来到一座油坊讨吃,油坊里榨油,油香四溢,引来了蚂蚁成群结队来觅食。这时,罗柯母子身上汗渍满身,蚂蚁凭它那特灵的嗅觉,直往罗柯母子身上爬咬。罗柯恼火地说:“油坊好,油坊香,独有蚂蚁绝油坊。”以后什么地方到了夏天都有蚂蚁在活动,唯有油坊看不到一只蚂蚁。人们都说这是罗柯给封绝迹了。
传统茶油篓
常山民间盛放山茶油的传统器具是茶油篓,也称“洋油箱”。过去由打铜修锁的民间手工艺人制作而成,其材料由白铁皮、锡等通过高温焊接成酒坛状铁皮桶,高度为50公分,底部直径为30公分,上部为40公分,桶口为20公分。为便于肩挑、运输和称重量,使用者常在铁皮桶外面加个篾匠师傅制作的竹编套,就成了茶油篓。一只油篓可装茶油35公斤左右。传统茶油篓在清朝时期就在民间出现了,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油篓装油主要特点是运输方便,存放时间长,能使油味长期保持原味,油质不易变坏。尽管现在塑料油桶已大量使用,但在农村还有人喜欢用传统茶油篓盛放山茶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