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读后感
(2021-06-25 10:20:08)随着游戏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各个幼儿园开展开来。我们紧跟步伐,学习优秀幼教专家的经验,借鉴其他优质幼儿园的做法,一边摸索一边开展。但一路走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开展区域活动才是有效的?区域活动环境该如何创设?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投放哪些游戏材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知道幼儿的区域活动?……带着这些问题,我拜读了戈柔老师的《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一书,让我对如何开展区域活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和更深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思考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此外,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
但有的时候我们发现,材料投放进去之后,孩子们的兴趣无法维持,他们对新材料比较感兴趣,可是玩过一次之后,他们就会觉得没劲,可持续性不长。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下”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
思考三: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
教师是发现者、支持者、鼓励者;在游戏材料提供中,教师是协助者、组织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参与者;在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是启发者、引导者;在活动的开始和结束评价时教师才是组织者,通过与幼儿的讨论,教师来激发幼儿创造性和分享游戏经验所带来的快乐。
当矛盾、问题出现时,教师不应立即上去帮助解决问题,而是先观察幼儿如何处理,或者在活动评价时提出,由大家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教师当时对幼儿说:“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对于幼儿来讲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我们应注重鼓励幼儿彼此间的学习,让他们更多的从失败中获得启迪,幼儿只有亲自实践得到的经验才是他自己的。
总而言之,幼儿园区域活动要重视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遵循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层次性、渐进性原则,多方面多途径地挖掘材料的来源,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与材料对话,努力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