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017-06-11 20:14:17)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辛家寨中学    李显维

【摘要】早在两千年前 ,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真正体味到好学之乐。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完成积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温故知新教学法的使用,使学生形成以已知推求未知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合作探究   温故知新  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文言文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就教材所编选的文章来看,完成这些篇目教学能够使学生游刃有余地解决考试中的文言问题,但历次考试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因而有必要研究探索一条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经研究试验深感要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课堂教学中温故知新法的运用;三要在活动中激发兴趣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首要条件。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学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章。但语言的发展、变异,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学生不会读,不理解因而丧失阅读兴趣,不愿去阅读,也就造成了文言文学习中的恶性循环现象:越不会读越不愿读,越不愿读也就越不会读。所以,兴趣问题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呢?在教学的研究试验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合作阅读法和自主学习并选材法是培养兴趣的有效途径。

1合作阅读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情况,采取教师划分、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研读同一篇文章,讨论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完成阅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组成员共同阅读,通过讨论、争论解决了个人无力解决的诸多问题,学生在合作阅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阅读信心。有了阅读信心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增强。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成员共同选文、共同探讨、理解文意。小组成员知识层次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小组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分析、辩论,最终统一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结合语境分析词义、交流认识,调动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分析辨别能力。

2、自主学习和选材。教师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凡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自看课文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就一概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能对所学内容作出较恰当的理解时,教师应充分肯定,使学生尝到自学的甜头,从而提高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习教材选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部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由教师推荐、学生自选。教师推荐一些短小、易懂、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自主选择其中12篇阅读。这样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学生选择自己喜读之文,就会自觉自愿地识记、理解。文言文虽较现代文难懂些,但现行教材所节选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温故知新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教材选文的同时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初一、初二的知识基础就直接学习初三的内容知识跨度达学习难度也会增大。多数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遗忘过半,所记内容也不够准确,在教授新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学过的内容中的重难点词句,并作点睛性解释,然后要求学生复习原文整理出重点词句。这样既达到复习积累的目的,有为新课学习扫清了部分障碍,学习障碍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增强。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以已学知识为基础,以已知推求未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人的理解和领悟主要依据积累的知识和思维辨析来认识新事物,吸取新经验和接受新思想。古汉语教学的入门之学首先是阅读和理解文句。在教学中通过教材选文的学习使学生识记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以此为基础进行阅读,才能变未知为已知。试看下列考点:“去国还乡”“去”字的含义,学生如能记起《两小儿辩日》(初中第册)中“一狼径去”“去”字的释义,便可领悟此句中“去”字意为“离开”;再如“及鲁肃过寻阳”“及”字释义与《两小儿辩日》中“及日中则如盘盂”“及”释疑相同。学生如能记起教材释义,这些题的解答也就容易了,这就是以已知推求未知的思维方法的使用。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知识的雄厚还是薄弱有关,而读文断句,辨析义理,概括文义,更要依据与日俱增的悟性。悟性就是阅读中的触类旁通,分析综合的理解力。古文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要靠学生课本所学去博览此实难矣。教之以温故知新法,养成依靠所学知识分析、辨别、感悟文义的习惯要好得多,这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温故而知新教学法强调学生识记课文词句,以推求新知。这里词的意义往往是基本义,但文句中词的意义既有基本义,又有其语境义,两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古代汉语用于精炼,词类活用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推求新知时,通过比较分析,领会细微的区别,而不是死搬硬套。

古代汉语最难理解的是特殊句的含义,对初学者来说,翻译起来容易出错,温故知新法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熟记这些特殊句式的结构,在翻译新句时,套用这些模式,翻译就不容易出错。

三、用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除了充分利用课堂,还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得好,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为了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语文课外活动。

1、编、导、演课本剧。比如学了《〈庄子〉故事两则》、《唐雎不辱使命》等故事性强的篇目后,布置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剧本,然后自导自演,并评选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

2、套调唱文。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快乐的积累,我让学生套用歌调唱诗词。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套用王菲的水调歌头来激趣

3、配乐朗诵。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自行配乐,或舒缓的小夜曲,或激昂的交响曲,总之要适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配上音乐进行朗读比赛。

4、图画再现。要求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水彩画的形式再现写景文的画面。比如《望江南》、《三峡》、《与朱元思书》。

5、我与古人面对面。如学了苏轼、欧阳修、柳宗元等的文章后,或赞同他们的观点,或反对他们的观点,都用“对话苏轼”、“对话欧阳修”“对话柳宗元”的话题与古人探讨人生。

6、我同古人比文笔。比如,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就利用桃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组织学生仿效陶渊明乘船沿沅江逆流而上游览桃花源,然后述写经历感受,描写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文章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做一番比较,看看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不同的我们笔下会有怎样的景,心中会有怎样的情。

四、游戏、竞答检查背诵

新课标中强调七——九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优秀诗文。所以在枯燥的抽查背诵中,发现学生一脸的不乐意,不管是背会的还是没背会的。于是,我以开火车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背会的人数最多,且用时最短,为获胜者,有奖励哦)。这一游戏玩腻了,我又用竞背的形式(选好记录员,记时员,在五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背诵的人数最多为获胜组,)。这样的活动搞了几次后,发现生背诵比我下死令的效果要好的多,不仅上课学的认真,下课背的更勤,他们生怕自己为小组摸黑,丢了荣誉。学生快乐的学,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改进教学,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从而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走出“死胡同”,踏上光明的大道 。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冯英梅,《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2期。

2.初中语文《新课标.》。

3.《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功能》,郑国荣,《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16期。

 

  教学随笔:        课本剧表演让课堂活起来

                               辛家寨中学  李显维

  ”教无定法”,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的,教学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我们所学习的古文的文体有很多种,有的是优美的写景散文,有的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还有的是故事性很强的。对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编写故事,讲故事,有的还可根据情节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如进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的梳理,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如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内容,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还比如《核舟记》《狼》《石壕吏》等文都可以采用讲演结合的方法配合教学。如在进行完《木兰诗》中的一、二节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出木兰下决心替父从军的情景,或用书上语言进行表演;或可以增加难度,用白话文进行表演,或让其他的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进行背诵的配合。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更使课堂充满了创造的喜悦和青春的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