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重复老师怎么说的,我也不信老师怎么说的,我现在想听你是怎么说的。
初二下学期,他与班主任老师之间终于爆发了一次激烈的冲突。
那天我儿子放学回来,我发现他的手有淤青的。问他为什么,他不以为然的样子,说是打球磕的。一个初二的孩子,掩饰自己感情的能力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要不是晚上我接到的一通电话,或许还真被他骗过去了。
夜里,班主任老师电话打进来。我听到了那边歇斯底里的愤怒的声音:吴妈妈,你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头一次听到那位温声细语的老师用这样的语气说话,着实有点懵,忙说:“老师,有什么事情,你别激动。”
她说:他有没有跟你说学校的事情?太不像话了,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跟我吵架。还跟我拍桌子!
哦,这应该就是手掌淤青的缘由吧。我赶紧回过神来,跟老师说:“老师,这样,我先了解了解情况,过一会我再给您打电话,再跟您沟通。”
挂了电话,我来到儿子房间,他正坐在桌前有点愣神儿。我坐在他旁边,直截了当的问:“你跟老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仍然妄图掩饰,控制住神色语气,轻描淡写的说:“没有啊,什么事儿?”
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说:“行了,别装了,老师刚刚打电话给我了。”他听到这儿,态度马上严肃起来,板着脸说:“她怎么说的?”
“我不想重复老师怎么说的,我也不信老师怎么说的,我现在想听你是怎么说的。”我这样说着,他把头低下来,思量了一会,吐了口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给我听。
无非是一个网络平台是否应该师生共享的问题,因为与老师的意见不统一,成为导火索,点燃了之前积聚的所有矛盾,俩人在课堂上大吵一番,互相拍了桌子。他的“大义凛然”仗着有全班同学撑腰,把老师气得拂袖而去。
我听后跟他说:“妈妈不想去判断老师的是非,因为我不是当事人。但是我现在希望咱俩冷静下来想想,虽然你有十足的理由认为自己做得对,但是作为一个学生,一定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咱们不去找老师的问题,一起来分析下你的问题吧。”
他仍然沉浸在激动的情绪里,倔犟地说:“我有什么不对?同学们都觉得我做得对。”
我把我的分析讲给他听,讲对老师基本的尊重;讲事情可能的其他处理方式;讲这样下去可能会面临的后果。马上开学就是初三,他跟同学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开这个班级的群体了。如果想继续呆下去,就必须跟老师解决问题。
讲完我的理解和看法后,我说:“妈妈现在给你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再仔细考虑一下,然后告诉我你的决定。”说完就起身离开他的房间。
两个小时后,他出来跟我说:“妈,我是有不对的地方,我可以给老师道歉,但是我不想电话,我给她发短信可以吗?”我也尊重他的选择。
我随后也给老师发了一个短信,说:“老师,这件事您一定要给吴一个教训,不管给他什么处罚,作为家长我检讨我对孩子教育不足的地方,我都接受。”
我们俩的短信发出后,老师的电话又打了过来。听得出来,她的怒气已经消解了大半,恢复了之前轻声细语的语气。师生二人握手言和,这场冲突也终于被消解。
但是并不意味着矛盾从此不存在,事实上后来整个初三他又和老师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同的是他处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成熟。可以说当班长的这三年,对他的性格也是个极大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