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全职妈妈生活教育友情社会交往育儿 |
分类: 全职陪伴孩子的18年 |
对于那种紧紧地封闭在自家大门的家庭,尽管我不能一概而论地轻率认定人家的孩子就会缺失什么,但我知道那种生活即便是成人想要的,却一定不是孩子想要的。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鼓励孩子与孩子的交往,显得尤其重要。但我们必须充分地为孩子把握交往的分寸。一味地沉浸在伙伴关系中,孩子容易丧失独处的能力;而独处惯了,孩子又难免孤僻。对于未成年人,他们还缺少完整的与人交往的经验,也不具备充分追求自由行动的权利。所以,他与伙伴交往的决定权与取舍其实一直都掌握在成人的手里,我们能够做到的,绝不是控制,而是在鼓励之中建立他们与人交往的分寸感。
我儿子有一个从3岁时就开始交往的伙伴,起初我们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后来我们搬迁,原以为小孩子之间的交往就此会淡漠下去,没想到距离非但没有阻碍他们的友情,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之间更添了许多新的“融合点”。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爱好,他们能在电话中没完没了地交流“游戏机”的玩法,他们还讨论对最新卡通片的感想,他们甚至在电话里,绘声绘色地向对方描述一件新玩具的特点和功能。
我常常看着我7岁的儿子手执无绳电话,一边在房间里转来转去,一边眉飞色舞地同他的朋友交谈。我能够想象到电话的另一端,那个8岁男孩更为生动的样子。我会深深地感动,然而感动之余,我必须把握恰到好处的时机,提醒他们果断收线。
我们也常常给两个孩子创造见面的机会。而在这其中,我母亲和那男孩的姥姥,我和那男孩的妈妈,又不期然地建立起一种亲切的关系,我们友善相处,随时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彼此的家庭,我们彼此的关心慢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成人和成人之间这种美好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我们共同把握孩子和孩子交往的尺度。
我因此而相信,这将是两个孩子一生的财富,他们从彼此的交往中已经充分领略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信任。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认识,又在进一步的交流中得以朝着更多的角度,更纵深的层面发展,他们的友情在我们的把握中健康成长。
对于那种紧紧地封闭在自家大门的家庭,尽管我不能一概而论地轻率认定人家的孩子就会缺失什么,但我知道那种生活即便是成人想要的,却一定不是孩子想要的。
我的耳边常常因此而恍然响起窗外曾经飘过的,小伙伴们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不堪回想,我们曾经耐着怎样性子,用胆怯的目光偷视着父母阴沉的脸,我们心不在焉地完成着成人交代的任务,我们内心深处,对窗外那一声声呼唤所怀有的强烈愿望,直到今天仍让我们铭刻在心。
那就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对童年有所遗憾吧。用我们昨天的渴望,来满足孩子今天的渴望,总是一种补偿的同时,又是一种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