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全职妈妈经济基础自我选择育儿 |
分类: 重新定位全职妈妈 |
颠沛的生活,不是我退缩的借口
文:雪松
我婚后的前15年,都是在先生的创业中度过的。我们生活始终不稳定。
我决定全职回家时,我们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经过我们在特区的几年打拼,积蓄了一笔小钱。我按最简单的生活开销算了个账,基本可以保证我在家陪儿子度过0至3岁。
就这样,我在经济和思想上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孩子的诞生。孩子如我们所愿的降临,我也按照事先的规划,全职在家。那时候,我没有想到全部的准备会在转瞬间消失殆尽。
儿子一岁时,我先生再一次遭受事业上的挫折。我们重新开始了颠沛的生活,我们住租来的屋,节衣缩食,又不得不承受随时可能丧失一切的生存压力。
我们的孩子仍在一天一天地长大,我们对他的感情与日俱增。生活此时此刻的全部目的是维持孩子的健康,其他一切奢望都权且搁置起来。
我从未那样渴望过生活的安定——为我的孩子。经济上,我几乎没有理由再留在家里,享受全职母亲的角色。我知道我完全可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再找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那就可以让我的孩子充分享受各种营养品,外加进口奶粉,但我知道较之我对他的了解,较之我们彼此之间形影相随的默契,较之我们日复一日细腻地建立起来的沟通习惯,这些物质的享受远远不足挂齿。
我的孩子只有一个一岁只有一个两岁只有一个三岁……而这一个很可能决定了他的一生。我清楚人的一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过程,你不可能试图跳跃性地让他掠过。我珍惜我孩子学龄前的阶段,我知道某种程度上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的方方面面。
我在有形的价值和无形的价值之间徘徊斗争,最折中的办法是找到了一份待遇平平但可以不坐班的工作。这样,我仍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我仍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么,仍有充分的时间了解他的成长,安排他的生活,监督他的发育。
97年,儿子两岁时,我先生的事业仍在低谷,他决定赴美开拓,我们开始长时间的两地生活。我其实已经没有条件留在家里了,那个时候,我动摇过,在回归职场和继续在家之间彷徨了好一阵子,可我仍然不舍得放弃自己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
为了降低开支,我带着儿子回到了湖南乡下,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那段时间,乡村的空气和水,乡村无拘无束的生活,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天堂,而每个月大大小小的开支可以缩减到200元。其中,包括我可以坐上一个小时的船到县城里看一场8元钱的《泰坦尼克号》。
我知道我的周围有多少质疑和不解,但我始终是安心的。如果仅仅为解决现实的物质困境,我失去的就不单单是我儿子的未来,更是我的。
也有人会说,我过分在意孩子在生活中的位置。我知道大部分的孩子在幼儿园经历(或者说结束)了他们的童年,但我毕竟是我,是一个深刻地感受到了幼儿园教育问题之所在的我。我渴望尝试着给我孩子一种更理想的方式,也渴望用我自己的方式来思索,虽然结果或成功或失败。
如果人的一生注定是一种探索,没有答案之前,我不愿就此罢手。如今回想当年,我是那般地自以为是,但今天面对我的孩子,我无怨无悔。我们共同生活的日子在各自的身心中留下了刻骨的痕迹,它引导着我们走向远方,那是我们梦想中的模样。
————————————————————————————————————————————
竹言读后:我曾问过雪松姐,18年的全职妈妈生活中,有没有动摇和彷徨?我也同样关心经济因素对于全职妈妈的抉择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是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一定要家财万贯,一定要飞黄腾达,一定要有房无贷,才能安心地回家做一个“全职太太”?雪松姐的回答又出乎我的意料。可以想象的是,18年前,她面临的局面和周遭环境肯定比现在更加恶劣。要想活到自己希望的样子,我们缺的何止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