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大顺度立秋

标签:
立秋清淡乘秋凉健康 |
分类: 原创博文 |
六六大顺度立秋
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一、膳食平衡 均衡营养
膳食平衡是基础,秋季养生要做到膳食平衡,均衡营养。这样才能满足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
二、每天足量饮水
多喝水,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1600ml,特殊环境与特殊作业人群要有相应的调整。一是为了补充夏季肌体丢失的水分;二是可以防秋燥,缺水是引起秋燥的原因之一,多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咳嗽等。
三、饮食清淡易消化
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多食熟、温软、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以蒸、煮、炖、焖为主,忌油炸、烧烤、煎等烹调方式,调养肠胃。
四、多吃蔬菜、水果、薯类
秋季干燥易导致大肠蠕动减慢,形成季节性便秘。而蔬菜、水果和薯类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建议其中深色蔬菜要占到50%左右,而且能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可预防眼睛干涩、呼吸道感染等问题。同时可选择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如梨、苹果、香蕉、橘子、山楂等。薯类中可选择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来代替一部分主食,即可调理肠道,还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五、刚入秋不宜大补:
经过一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人们的脾胃多有损伤,消化功能尚处于脆弱状态。因此,刚入秋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为秋冬寒冷季节进补打下良好基础。
【食物宜选润燥生津类】
营养师推荐:立秋4种常见养生食材
1、银耳
银耳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益气和血,补肾强心,健脑提神,恢复疲劳等功效。具有滋润而不腻滞的药用特点。
2、红小豆
红豆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良好的保健作用,红豆药用可以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病等。而红小豆正好有上述功效,可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及时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同时红小豆还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可以为秋冬进补奠定基础。
3、胡萝卜:
胡萝卜既能补脾健胃,又能养肝明目。胡萝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是脂溶性物质,在油脂的作用下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胡萝卜最好与肉炒或者炖着吃。
4、糙米
我们平常吃的雪白柔软的米饭叫做精白米,它是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精磨、去掉大米外层部分得到的产品。大米虽然洁白细腻,但你也许不知道,经过精加工的大米,在碾制过程中胚芽以及谷子釉质部分和谷糠一起被磨掉了,糙米保留的营养更加全面,维生素保留较多。
两种煲汤料教你好“养阴”:
1、 玉竹:
玉竹的根茎含有铃兰甙、铃兰苦甙、糖类、黏液质、维生素A类物质,能改善心肌缺血的异常心电图,可使心搏加强。
2、山萸肉
山萸肉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实含有维生素A、山茱萸甙、皂甙、鞣质等,有利尿和降压作用
【营养师温馨提示1】
尽管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有时暑气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全部撤除。西瓜、黄瓜等果蔬适度食用也无妨。另外,鸭肉、鱼、猪瘦肉、海产品等既能清暑热又可补益,此时可放心食用。
六、早晚注意添加衣服,不宜长时间“乘秋凉”
立秋过后人们的食欲开始增加,加之大量瓜果上市,一些人暴饮暴食,加重了胃肠的负担,使胃肠功能紊乱。患有慢性胃炎或体质软弱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暖,早晚注意添加衣服,不宜长时间“乘秋凉”;合理饮食,胃病患者的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营养师温馨提示2】
由于立秋过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所以应早睡早起,顺应阳气的收敛,使肺气得以舒展。可以选择轻松柔缓的活动以增强体质,但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出汗过多耗损阳气。多晒太阳,晒太阳有利于体内的维生素D的转化,维生素D可帮助钙吸收,还有提高免疫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