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07四季美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18-08-13 08:54:01)
标签:
教学 |
分类: 部编教材语文(七上-)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导学提纲(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意境新颖,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之情。
一.导
学习目标有节奏地朗读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用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
【学法指导】
诗歌赏析四步读法:读准(查工具书,正音)
读情(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读透(品词,达情,读出情感)
读诗题,知内容 读全诗,析特色(析体裁、析字、析句、析技巧、析画面、析语言、析修辞、析思想感情) |
【激情导入】
1.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和“春蚕到死丝方尽”
忠贞不渝的李商隐。 3.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精华。“不学诗,无以言”,从古代诗歌中学习知识,汲取营养,感受生活,陶冶性情,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对于今人来说尤为重要。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离别的古诗: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的无奈,又有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的豪迈,还有 “ 相见时难别亦难 ” 的苦涩,那么李白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4.“生活中不能没有友谊”,古罗马政治家兼作家西塞罗曾经这样说过。然而,中国人似乎更重视友情,素来就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的称为“雅友”,将处事正直的称为“义友”,将直言规谏的称为“诤友”,将品德端正的称为“畏友”,将志同道合的称为“执友”,将情义相投的称为“挚友”。唐代的王昌龄相比他略小数岁的李白之间又当如何呢?以上诸友的称呼他们都当之无愧,但从他们彼此惺惺相惜而命途多舛而言,说他们是“挚友”而兼“难友”,恐怕更为恰切吧? 李白与王昌龄一生大约只见过两次,但君子之交,倾盖如故。第一次是已屑不惑之年的王昌龄因故贬住岭南。途经岳阳,正好李白南游湘楚,一位诗名早著号称“诗家天子”,一位豪气干云才气也干云,他们在巴陵郡真诚地互道“久仰”而一杯美酒喜相逢。王昌龄曾有《巴陵别李十二》一诗相赠,敦煌石窟发现的唐诗抄本中,此诗文字较《全唐诗》为胜,全诗如下:“摇桤巴陵渚分,清波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这一年的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秋天,铭记了两位大诗人之间的别绪离愁,真情挚谊。第二次则是在长相思的长安。开元28年,王昌龄自贬所北还,当年冬天出任江宁县丞,此后世人称之为“王江宁”。其间他一度去过京城长安,和李白又惊又喜地第二次握手,有李白的《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为证。自此以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伊妹儿,关山阻隔,音问难通,他们之间是否还有过什么往来,我们今天已一无所知而且无从问讯了。约在天宝八载,“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年过五十的王昌龄从昔日的江宁今日的南京,远贬今日湖南南部的龙标。古籍中称龙标“溪山阻绝,非人迹所能履”,可见龙标是何等蛮荒险恶,石多人少,远在当时的文明之外。李白当时浪迹江南,他大约是在扬州听到这一消息,他立即写下了情深喧长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开篇两句紧扣题目,点明时令与人事,以景寄情。杨花本是飘摇无着之物,杨花已经落尽,时令自然已是好景不长撩人愁思的晚春时节;子规亦名杜鹃鸟,传说是古蜀帝杜宇魂魄所化,李白在《蜀道难》中就曾有过“又闻千规啼夜月,愁空山”的长叹息。在高明的诗人笔下,景无虚设,写景即是写情,李白因友人被贬边荒而引起的担心与悬想,从中曲曲传出。如果说,前面两句的抒情还含而不露,那么,后面两句就是诗人移情于物而直抒胸臆了。虽然前人已有托明月而寄相思的想象之辞,如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如曹植《杂诗》的“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如张九龄《自君之出矣》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然而,李白的诗却有青出于蓝之美,他将自己的多情之心与本来无情之月融为一体,明月有情人有情,他的心和明月一起,随着浩浩天风,一直跟随并照耀到友人被贬谪的地方,如此妙想飞腾,更觉情深一往,侧恻动人。 李白诗集有好几个古代的版本,“杨花落尽”有的作“扬州花落”,“风”作“君”,前者似可证明李白此诗作于扬州。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李白此诗中的“夜郎”并非他不久之后流放之地的“夜郎”,后者是战国初期即闪亮登场而且在《史记》、《汉书》中记录在案的古夜郎,中心在今日贵州省桐梓县境,而前者则是指湖南的沅陵与辰溪,《隋书•地理志》就曾记载辰溪县乃隋之夜郎,而唐代也曾于沅陵设夜郎县,“龙标”“之方位正在沅陵与辰溪的西南,此所谓“随风直到夜郎西”是也。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讲解李白此诗时,将湖南此“夜郎”说成贵州彼“夜郎”,李白如果有幸在现代的荧屏前听到,岂不会忍俊不禁而笑出声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李白当年那一份雪中送炭的拳拳之情殷殷之谊啊,也不知王昌龄收到没有?他是否曾心血如沸地写下唱和酬答之篇?王昌龄后来于返乡途中被亳州刺史间丘晓杀害,享年不到60岁。其作品多有佚失,在他仅仔的180多首诗作里,已寻不到半点有关消息。李白当年身不能至而诗心与明月一起飞临的地方呢?千年之后,我却有缘多次亲履,滗水与沅水约会在古龙标城之西南。清波碧水,多次流入王昌龄的诗篇,而素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的“芙蓉楼”,也矗立在古城之北沅水南岸的香炉山上。 |
【积累送别诗】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
【积累表达愁思的诗词】
1.(愁之味)壮志未酬: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以年龄的对比手法,一少年,一而今,一强说,一欲说还休,道出了壮志难酬的难言之隐,写出愁之味。
2.(愁之长)怀才不遇之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亡国之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代 文天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几处闲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去,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代晏殊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5.情人分别之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6.友人分别之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悲叹忧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了解一些景物在古诗中的内涵:形象(物象、意象、意境) 】
诗歌的形象,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作品形象,但也表现了作者的态度、思想,写景短诗中景物一般就是诗中形象。 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
花草树木:菊暗喻
飞禽走兽:鸿雁暗喻
风花雪月:江水暗喻
菊暗喻隐逸、高洁;梅暗喻坚强、不屈不挠;松柏暗喻贞洁傲岸;柳暗喻送别、留恋、伤感;鸿雁暗喻思念、思乡;子规暗喻悲惨、凄恻;沙鸥暗喻飘零、伤感;孤蓬、云朵暗喻游子漂泊不定;江水暗喻时光易失或忧愁苦闷;酒暗喻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明月暗喻团圆或思乡;夕阳暗喻失落、消沉,珍惜美好人生或事物;霜暗喻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 |
二.议【走进文本】
【走近李白】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日701年2月8日,身高六尺六,绵州昌隆(现四川江油)人,汉族,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师:通过这些诗歌,谈谈你对李白诗歌特色及为人的认识。
生: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唐朝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生: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
生:他的诗歌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多种手法,营造一种瑰丽的色彩。
生:他很重感情,在他的诗歌当中常常流露出对家乡和亲的怀念,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看看这首诗又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温故而知新,在琅琅的读诗声中,巧妙地将新内容的学习渗透其间,学生兴致勃勃,教学水到渠成,没有斧凿痕迹)
|
【走近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
【背景知识】
师:知道了诗人,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为了深入地理解诗歌,我们常常还需要知道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叫知人论世。因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和当初特定背景下的产物。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天宝初年,王昌龄58岁春为了一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谪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好朋友李白在扬州听到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远方的好朋友王昌龄,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四月,以高力士为骠骑大将军,其权力与地位日渐显赫,太子称之为兄,诸王公称之为翁,附马则直呼为爷。李林甫、安禄山同时因附其而被摧升为将军与大臣。杨贵妃三姊皆被封为国夫人,地位既高,势倾天下,杨贵妃的堂兄杨钊,善窥玄宗之意而迎逢之,恩幸日隆。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约开凿于该年。 王昌龄。,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谪龙标(今黔城)尉。时李白还金陵,与王昌龄相遇,遂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送。 |
【解释题目】(体裁-七言绝句;题材-送别诗)
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人物、事件、距离
|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
三. 展
四.议
【航站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怎么读)(自读、齐读)要求: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1.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是个性化的,但只要入境入情,就为深入地理解与感悟打下了基础)
师:诗为心声。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李白,自我设计朗读,看看谁最能把对好朋友的深厚的同情和慰藉表达出来。
【航站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什么景)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1.景物的特点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航站三】再读古诗,理解其意(什么事) 1.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2.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航站四】情与景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学法提示:景物+情感=意境) 1.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2.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3.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4.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5.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6.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7.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8.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师:怎样赏析诗歌呢,这说来话长。最简单的就是沿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营造的意境氛围或某种手法(某些词句)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我先来作个示范。
第一句写景,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赏析以下三句。四人为一小组,把赏析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好。
生: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生: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风也同明月一样,读懂了诗人的心音,愿把诗人一片赤热的情怀直送到夜郎西。
师: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
生:一片真挚的友情。
生:一颗赤诚的心。 (赏析诗歌不能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美美地赏析诗歌,教师应教给一定的方法)
【名句赏析】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1.诗的一二句以“杨花飘落”和“子规悲啼”融情于景,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了飘零之感和离別之痛。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航站五】艺术特色
师:通过诗歌的学习,我们读懂了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懂了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那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师:这两种艺术手法你能够举出相应的例子吗?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格化
1.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2.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
五.评
六.测
【理解填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离别之际的深情,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要把情谊寄与明月一直追随朋友而去,此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真题再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5.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7.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