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高中诗歌鉴赏知识树
(2013-04-30 07:27:11)
标签:
教育教学 |
分类: 高中语文 |
高中诗歌鉴赏知识树
表1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
2、
3、
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
2、
表2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一、
二、
三、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东坡》苏轼
2、
《江雪》柳宗元
《点绛唇》李清照
表3
一、
二、
1、炼动词
2、炼形容词
3、炼副词
《宫词》吴衍
三、
1、含蓄委婉
2、婉约细腻
3、朴素自然
《卜算子》李之仪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
表4
一、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1、
2、
3、
4、
二、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1、形容的通感: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比喻的通感: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三、比拟: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生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1、拟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拟物: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四、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1、扩大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泄
五、借代:借用相关的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六、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1、结构:
a: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宽对:对严式对偶的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2、内容:
a: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b:反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串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七、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八、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九、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十、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1、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语义双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一、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1、
2、
表5
一、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1、顺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倒叙: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插叙:自言本是京城女。
4、补叙:自经丧乱少睡眠。
二、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式:
1、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前四句为正面描写,后八句为侧面描写。)
2、
3、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茅檐低小,溪边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
A、
a、
b、
c、
d、
e、
B、
a、声光色态: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b、视角方位: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c、点面结合:广角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综合感官(视、听、触觉、):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f、形神兼备: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风荷举
C、场景描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四、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
1、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情主题是作者自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借助于事,借助于景,借助于史,借助于物来表达。抒情的主体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他物。
A、因事缘情: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B、借景抒情: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a、触景生情: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寓情于景:这类诗歌,往往只有景物,没有情语,情完全融于景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C、托物言志(情):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D、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6
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
1、
2、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
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四、
1、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比: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五、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六、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处,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
1、
2、
3、
4、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九、虚实相生:这是古人论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学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是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1、
2、
《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山,观其景,见其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十、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名句等。古诗很讲究用典,因为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1、
2、
表7
一、 起承转合: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一般来讲所谓“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的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A、
B、
2、
3、
4、
A、
B、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八、 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九、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点睛之笔如用在诗词中的结尾,这种方法又常常成为“卒章显志”。
竹凉漫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莹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十、以小见大:即通过描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
1、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江中一帆顺江而下,可以想到江流滔滔不尽的壮观。)
2、以小事表现社会重大内容:
杜牧《赤壁》
3、以有限空间写无限空间:
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小的窗子里看见大的图景,别有无穷意趣。)
十一、抑扬:把要贬义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一方。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1、
2、
表8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2、反映离乱的痛苦《春望》《月夜》
3、同情人民疾苦《卖炭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上渔者》
4、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登楼》杜甫
二、志向抱负
1、报国无门功业不成壮志难酬的感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2、建功立业的渴望《龟虽寿》曹操
3、保家卫国的决心《从军行》
4、山河沦丧的痛苦《示儿》陆游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涉江》屈原
三、人生感受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山居秋暝》王维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江南春》杜牧
4、青春易逝的感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5、仕途失意的苦闷《琵琶行》白居易
6、告慰平生的喜悦《春夜喜雨》杜甫
四、思乡怀人
1、身处羁旅的无尽愁思《商山早行》温庭筠
2、戍守边关的企望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3、独守空闺的思夫之情《闺怨》王昌龄
4、思念亲友悼念亡人的悲痛之情《忆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王维
五、离情别绪
1、依依不舍的留念《渭城曲》王维
2、情深意长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3、坦陈心志的告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