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考复习专题11----节奏、停顿、断句
(2013-04-06 17:13:40)
标签:
教育教学 |
分类: 苏教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 |
借助“路标”巧定停顿——文言文划分节奏停顿和断句
【精典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试题解析】 说话或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作停顿,一方面说话或朗读的人需要换气,另一方面也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话人听清并思考听到的内容。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用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的内在关系确定朗读节奏。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划分句子朗读节奏逐渐成为考查的亮点。解答这类题时要重视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并根据语意做好语法分析。如“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的)面前”,正确的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如果按习惯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显然是和句子的本意相违背的。试题①中“潭中鱼”是主语。“可百许头”是谓语,朗读节奏应划为“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句中“其岸势”是主语,“犬牙差互”是谓语,朗读节奏应划为“其岸势/犬牙差互”。
【指点迷津】读文言文,一般句间都加了标点停顿。读清句中的停顿是正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否则,就不能理解甚或会错解句意。把握文言句式的结构特点,抓住文言语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语作为“路标”,有利于我们正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一些词语:
一、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或提示原因或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等,如“盖、夫、且夫、若夫、至若、岂若、乃” “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例如:
①夫/大国,难测也。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⑤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⑥乃/悟前狼假寐
二、句中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卒于鲁也/传之。(《为学》)②余闻之也/久矣。(《伤仲永》)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三、句中关联词语之后要停顿。
句首或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是故、然则”等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往往在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如:
①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②故/君子有不战。《孟子二章》③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④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⑤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四、连用的两个单音词之间要停顿。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出现构成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同的词语,要根据句意认真分析,这样的词语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两个单音节,朗读时中间停顿才合乎语意。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①鼎足之形/成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③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⑤吾从/而师之。(《师说》)
五、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语句的朗读停顿往往根据语言顺序来确定,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这样才会使语意明晰。如: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①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②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③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①②中“吾”“此”是代词作主语,③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④中“两三点雨”是偏正短语作主语,⑤中“禽兽之变诈”是主谓短语作主语,和谓语之间都要停顿。
2、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③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④乃重修/岳阳楼。⑤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
①中“古仁人之心”作“求”的宾语,②中“唐贤今人诗赋”作“刻”的宾语,③中“张怀民”作“寻”的宾语,④中“岳阳楼”是“修”的宾语,③中“远山”和“长江”分别作“衔”和“吞”的宾语。一般来说,宾语独立性较强,与谓语中心词之间要作停顿。
3、后置的介宾短语之前要停顿。
①颓然/乎其间者。(《狼》)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①句中“乎其间者”是后置的介宾短语,②句中“乎东西”“乎南北”是后置的介宾短语,③句中“于其上”是后置的介宾短语,④句中“于乱世”“于诸侯”是后置的介宾短语,⑤句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它们分别和前面的谓语或宾语中心词“颓然”“叫嚣”“隳突”“唐贤今人诗赋”“性命”“闻达”“受任”“奉命”之间要停顿。
4、句首状语之后要停顿。
①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②囊/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③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④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上枢密韩太尉书》⑤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①中“已而”是状语,表时间;②中“曩”是状语,表时间,③“中”是状语,表方位;④中“岂尝”是状语,表语气;⑤中“略无”是状语,表否定。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①山肴/野蔌。(《醉翁亭记》)
③清/荣/峻/茂。
(《三峡》)
6.成分省略处要停顿。① “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中考链接:1.(云南省)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中考链接:2.(济南)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六、根据古代知识划分朗读节奏。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③庐陵/ 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 ④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瓮》)
⑤侍中/侍郎/郭攸之。(《出师表》)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准确把握,正确停顿不能肢解。①句中“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②句中“会稽”是郡名,“山阴”是县名;③句中“庐陵”是县名,“萧君圭”是人物,“君玉”是其字;④句中“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⑤句中“侍中”、“侍郎”是官职名,“郭攸之” 是人物。
七.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1.(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2.(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二)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3.(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5.(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6.(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三)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7.(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8.(山西)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