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四步法则——心理干预的基本疗效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共同成长幸福教育校园文化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专家讲堂 |
障碍通道是不会因为治疗而消失的。所有的治疗不出以下四种疗效:
建立某种能够阻断障碍通道的外显贯通的心理(行为)机制;(接受)
以另一个更畅顺的临时贯通代替障碍通道的外显贯通,这是一种治标性的初级领悟;(接受——领悟)
建立有效的意识通道来充分疏导意向势力,完全切断症结通道的动力供应,使意向势力不再通过障碍通道来传递,而是直接在意识平台就得到有效的宣泄;(接受——领悟——重建)
把障碍通道改造成某个适应性通道的一部分,使其从根本上失去形成障碍表症的能力,把障碍性体验变成有效应对环境的经验,并且,能让这些超越性体验对生活发挥持久的积极影响。(接受——领悟——觉醒——重建)
第一种疗效的阻断机制有强行与自然之分。如果基本没有其它几种治疗理念的辅助,只是直接地强调接受,那么建立的是一种强行阻断机制,比如暴露疗法,单纯的放松法等;相对来说,森田疗法,完美主义剖析法初级阶段等,所建立的就是自然阻断。因为自然阻断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有患者主动参与的因素,所以,在症状复发时的自治自愈方面更为优越。
如何测量心理治疗的成效?
这个问题大家经常提到:心理治疗讲起来头头是道,书面上看起来挺好,甚至临床研究上也有很多数据支持,但是真正做起来,我们如何知道心理治疗有没有效果呢?到底效果又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任何的临床干预都需要知道效果,而且能够越快测量效果越好,只有知道了成效才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干预。这就好比,如果我们治疗高血压,却不定时测量血压,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开出的药物到底有没有起作用,也不知道药的剂量是不是合适。
个人认为,如果对临床上的心理病症进行治疗,但不对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测量和跟踪,那么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专业的。
那么来迅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下面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
首先,心理治疗的成效是可以被测量的。
其次,如何测量心理治疗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也就是说,取决于到底是针对哪一个心理疾病进行治疗。总的来说,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式:
诊断性评估Diagnostic Assessment,通过运用结构性的诊断工具Structured Assessment
Tool,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开进行诊断,那么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治疗前满足诊断标准,治疗后不再满足诊断标准,因为使用诊断工具,所以诊断结果应该更加客观的。病症量表Symptom
Measure,通过临床量表的使用,可以直接跟踪测量具体病症,因为这些量表都是被大量研究过的,所以可以把量表的结果和数据库进行直接对比,从而获知病人目前的病症是否达到临床上显著。治疗功课的完成程度,这可能更适合于广义上的认知行为治疗,比如说治疗是针对于社交恐惧症,在经过大量的暴露治疗后,以前从来不敢做公开演讲,而现在可以在课堂上做个展示,那么这也可以直接帮助我们衡量治疗效果,但是科学严谨性可能不如上面两个选项。
而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都是临床心理学家的强项。也可以不夸张的说,尽管临床心理学家和咨询师、社工都可以提供心理治疗,但是在心理治疗的严谨程度上,临床心理学家会胜出一筹,因为临床心理学家一般会监测治疗成效。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对治疗成效进行监测,会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请见下面这篇文章:
Implementing routine outcome monitor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Benefit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503307.2013.817696
没办法,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我得给临床心理学家们打打广告。使用病症量表,需要很多专业训练:
首先需要诊断,不然不知道采用哪个病症量表,而该临床工作人员需要有诊断的训练和资质。很多量表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去购买,并且需要用专门的电脑软件来评分。分析量表的结果需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需要将某病人的得分和某样本数据进行对比。有的时候需要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如R或者SPSS,需要统计学背景。
好啦,这里来讲一讲实例。
实例一:
我在1-8月间做了一个DBT skills group,也就是DBT团体技能训练。很不幸的是,因为我目前在大学工作,而大学没有资源去提供完整的DBT治疗,所以我能做到最多是同时提供团体和个人治疗。
这个DBT skills group分到了两个学期之中,1-4月是第一部分,5-8月是第二部分,每个学期有9个session,总共有18个session。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不同,有少量重叠。有的病人只完成了第一部分,有的只完成了第二部分,有的完成了第一和第二部分。
因为DBT主要针对的是情绪失控以及边缘性人格的病症,所以我是这样测量治疗成效的:
在每一部分的治疗开始前,我会做individual screening(也就是简短的诊断),
每个病人要填写两份病症量表,一是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简称DERS,测量情绪失控),二是Borderline Symptom
List-23(简称BSL,测量BPD病症)。在每一部分的治疗结束时,每个病人要再次填写上面着两份病症量表。
注释:蓝色代表治疗前,橙色代表治疗后,不是每个病人都有填写量表(比如说有的人缺席),所以一共我只有收集到16位病人的数据。这里我没有做具体的数据分析,但根据肉眼来看,病症的改善应该还是挺显著的,绝大多数病人的病症得到了减弱。
实例二:
我在5-8月间做了一个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 group(以下简称CPT),主要针对的是患有PTSD的病人。因为是第一次开CPT的团体治疗,一共只有6人参加,最后5人完成治疗。
这个CPT做了8个session,每个session两小时,按照CPT的治疗手册,应该是12个session,每次1.5小时,不完美,希望下次可以改进,而且这次没有加入应该有的两节个人治疗。
因为CPT主要针对的是PTSD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症,所以我是这样测量治疗成效的:
在治疗开始前,我会做individual screening(也就是简短的诊断), 每个病人要填写两份病症量表,一是PTSD
Checklist for DSM-5(简称PCL,测量PTSD病症),二是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简称PHQ,测量抑郁症病症)。团体治疗一共8个session,每一个session都要求病人填写PCL,也就是说我在治疗中全程对病人的病症进行追踪。一般来说,PCL在40分以上代表显著PTSD病症,40分以下就算治疗达到了显著成果。
那么治疗结果怎么样?这里提供关于PCL的数据:
注释:五条不同颜色的线代表着不同的病人,“baseline”代表治疗前,然后从session 1到session 8代表病人病症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我还是偷懒,没有做数据分析,但是可以看到在治疗结束时,绝大多数病人的PCL分值下降到了40左右。
再注:以上结果没有做数据分析的原因主要是样本太小,分析结果不一定有实际意义,可以做paired-sample t-test和repeated measures ANOVA。
以上这些数据我也和病人进行了分享,到底心理治疗有没有效果,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比较好不是吗?
以上的操作在个人治疗中同样可以实现。
这个问题大家经常提到:心理治疗讲起来头头是道,书面上看起来挺好,甚至临床研究上也有很多数据支持,但是真正做起来,我们如何知道心理治疗有没有效果呢?到底效果又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任何的临床干预都需要知道效果,而且能够越快测量效果越好,只有知道了成效才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干预。这就好比,如果我们治疗高血压,却不定时测量血压,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开出的药物到底有没有起作用,也不知道药的剂量是不是合适。
个人认为,如果对临床上的心理病症进行治疗,但不对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测量和跟踪,那么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专业的。
那么来迅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下面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
首先,心理治疗的成效是可以被测量的。
其次,如何测量心理治疗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也就是说,取决于到底是针对哪一个心理疾病进行治疗。总的来说,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式:
而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都是临床心理学家的强项。也可以不夸张的说,尽管临床心理学家和咨询师、社工都可以提供心理治疗,但是在心理治疗的严谨程度上,临床心理学家会胜出一筹,因为临床心理学家一般会监测治疗成效。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对治疗成效进行监测,会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请见下面这篇文章:
Implementing routine outcome monitor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Benefit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503307.2013.817696
没办法,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我得给临床心理学家们打打广告。使用病症量表,需要很多专业训练:
好啦,这里来讲一讲实例。
实例一:
我在1-8月间做了一个DBT skills group,也就是DBT团体技能训练。很不幸的是,因为我目前在大学工作,而大学没有资源去提供完整的DBT治疗,所以我能做到最多是同时提供团体和个人治疗。
这个DBT skills group分到了两个学期之中,1-4月是第一部分,5-8月是第二部分,每个学期有9个session,总共有18个session。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不同,有少量重叠。有的病人只完成了第一部分,有的只完成了第二部分,有的完成了第一和第二部分。
因为DBT主要针对的是情绪失控以及边缘性人格的病症,所以我是这样测量治疗成效的:
注释:蓝色代表治疗前,橙色代表治疗后,不是每个病人都有填写量表(比如说有的人缺席),所以一共我只有收集到16位病人的数据。这里我没有做具体的数据分析,但根据肉眼来看,病症的改善应该还是挺显著的,绝大多数病人的病症得到了减弱。
实例二:
我在5-8月间做了一个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 group(以下简称CPT),主要针对的是患有PTSD的病人。因为是第一次开CPT的团体治疗,一共只有6人参加,最后5人完成治疗。
这个CPT做了8个session,每个session两小时,按照CPT的治疗手册,应该是12个session,每次1.5小时,不完美,希望下次可以改进,而且这次没有加入应该有的两节个人治疗。
因为CPT主要针对的是PTSD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症,所以我是这样测量治疗成效的:
那么治疗结果怎么样?这里提供关于PCL的数据:
注释:五条不同颜色的线代表着不同的病人,“baseline”代表治疗前,然后从session 1到session 8代表病人病症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我还是偷懒,没有做数据分析,但是可以看到在治疗结束时,绝大多数病人的PCL分值下降到了40左右。
再注:以上结果没有做数据分析的原因主要是样本太小,分析结果不一定有实际意义,可以做paired-sample t-test和repeated measures ANOVA。
以上这些数据我也和病人进行了分享,到底心理治疗有没有效果,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比较好不是吗?
以上的操作在个人治疗中同样可以实现。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心理治疗
大部分人能够意识到心理治疗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知难行易——对于多数人来说,开口寻求帮助依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人们甚至很难分清自己的状况是否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应该寻求治疗的关键性迹象:
困扰你的问题已经让你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如果你觉得你所面临的问题干扰了你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工作和人际关系,那么也许是时候看看心理治疗是否能有所帮助了。
你正依赖于不健康或有害的应对机制。如果你发现自己正通过吸烟、饮酒、暴饮暴食或将你的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来应对问题,此时寻求帮助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健康、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朋友和家人都在担心你的健康。如果已经到了其他人开始担心你的情绪健康的地步,也许是时候看看心理治疗是否能改善你的心理状态了。
目前为止,你为此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不管用。也许你已经阅读了一些自助的书籍,尝试了一些你在网络上学到的技巧,或者甚至试图直接无视这个问题——但是事情似乎依然如故,甚至变得更糟了。
不必等到生活变得分崩离析、退无可退的时候才去寻求帮助。越早开口求助,就能越早得到你所需要的帮助,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大部分人能够意识到心理治疗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知难行易——对于多数人来说,开口寻求帮助依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人们甚至很难分清自己的状况是否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应该寻求治疗的关键性迹象:
困扰你的问题已经让你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如果你觉得你所面临的问题干扰了你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工作和人际关系,那么也许是时候看看心理治疗是否能有所帮助了。
你正依赖于不健康或有害的应对机制。如果你发现自己正通过吸烟、饮酒、暴饮暴食或将你的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来应对问题,此时寻求帮助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健康、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朋友和家人都在担心你的健康。如果已经到了其他人开始担心你的情绪健康的地步,也许是时候看看心理治疗是否能改善你的心理状态了。
目前为止,你为此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不管用。也许你已经阅读了一些自助的书籍,尝试了一些你在网络上学到的技巧,或者甚至试图直接无视这个问题——但是事情似乎依然如故,甚至变得更糟了。
不必等到生活变得分崩离析、退无可退的时候才去寻求帮助。越早开口求助,就能越早得到你所需要的帮助,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前一篇:冲动就是潜意识
后一篇:推荐三本可以改变命运的励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