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共同成长幸福教育校园文化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专家讲堂 |





几年前小区里发生的一幕还在我眼前:盛夏,一位妈妈披头散发趿着拖鞋,脚步急促奔向大门口,恐慌让她面部有些狰狞,怀里的婴儿已经哭到声嘶力竭。路过的几个行人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都本能迅速地让开一条路。
跑到大门外,她好像想起了什么,从家居大短裤兜里掏出手机,然后就冲电话那头的人边哭边高声骂起来。女人的骂声和孩子的哭声混杂在一起,震耳欲聋。
听下来其实就一件事:孩子病了,需要爸爸赶紧开车回来去医院。
这么小的婴儿,连“疼”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当婴儿把身体不舒服的焦虑投射给妈妈以后,这位妈妈的反应,相当于丢回给婴儿一个更大的焦虑。这种叠加,会让孩子的心理生病。
图片
最初的关系决定人格底色
当妈的都知道,孩子的哭声有很多种。任何光线与温度的不适、生病、饿了、需要抱抱或排泄等等,在婴儿的内部可能都会被体验为威胁到生存的大事件。
当孩子用哭来表达这些死亡焦虑时,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把这些可怕的感受吸收过来,加工成不那么危险和毁灭的形象再返还给婴儿;这时婴儿接收到的是被母亲降级之后的焦虑,慢慢地,婴儿感到被迫害的那些危险,就变得可以忍受。
前面提到的这位母亲,她还不具备这种稀释婴儿焦虑的功能。她的反应,让婴儿吸收了恐怖母亲的形象,之后将变得更加恐惧,结果是婴儿感到有更多可怕的东西需要摆脱,表现出难以被安抚的样子,最后母婴两个一起崩溃。
这就好像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事情没把我吓到,你的反应把我吓到了。”
那些对事情过度反应的成年人,小的时候可能并未经历来自养育者对待焦虑时的有序、可容忍的情绪和认知的处理过程,因此遇到困难时,常常看到他们由于恐惧而产生的愤怒。
如果妈妈确认孩子需要去医院,先是容受自身的焦虑,然后给爸爸打电话,准备一点简单必备品,穿一双安全的鞋子,同时尽可能地安抚孩子,这会帮助孩子把内部毁灭性的体验逐渐转化为可接受的。久而久之,这部分能力将变成孩子自己的忍耐力,帮助成长。
看到网友自嘲,说自己的投胎技术不好。这并非玩笑,有问题的养育关系,真的能造就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一个朋友,大学毕业那年去上海玩,因为手头没什么钱,就去亲戚家借宿。进门之后整个人惊呆了:客厅里的沙发是被禁用的,上面蒙着套盖着罩共加盖了三层;全家人坐在地上看电视,电视节目只能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
这家长辈认为,电视剧都是“荼毒”精神的,娱乐节目就更别提了;他们赋予了坐沙发和休闲娱乐以堕落的意义。这种对自我过度的打压和戒备,使得家里两个孩子在成年后,一个自我封闭难以融入社会,另一个在人际中跌跌撞撞,不是轻信他人,就是自大到令人退避,总是搞不清楚现实状况。
图片
坏的关系,好过没有关系
拥有相对健康的人格,来源于早年我们和养育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品质。
当母亲在大多数时候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或给予回应,婴儿就能把好的感觉内化于心,对妈妈笑,看起来恬淡安静,这时妈妈再把这些好的部分返还回去,婴儿再次纳入回来,并化解“被迫害”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无数次折返中建立关系和持续搭建人格。
总之,养育者的状态越好越稳定,就越能帮助孩子注入好的内容,形成结实的底层结构;相反,孩子心中那些危险凌乱的东西越多,越不利于发展健康人格。
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也可能会因为新关系的加入而发生改变,但最早的关系模型总是持续对人格结构产生影响。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命运的安排”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本性和命运,靠的是“强迫性重复”的运作。重复那些让人愉快的也就罢了,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要去重复那些痛苦的经历,明明想的是更幸福啊。
但我们知道,“强迫性重复”之所以很难撼动,它不论好坏,论的是“熟悉感”。从弗洛伊德的唯乐原则解释,熟悉,不会引发焦虑,能够避免不愉快。这就可以理解,子女为什么会重复父母不幸福的婚姻,因为足够熟悉。
对此,关系角度的解读很不一样。英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费尔贝恩指出:人最原始的需要是对关系的需要,以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照顾者作为依恋的客体是极其重要的。
很显然,曾经提供给我们依恋的客体,不仅有好的,也有糟糕的;重要的是,即使是糟糕的养育关系,那也是生命最初依恋的对象,承担着我们最原始的需求。也就是说,坏的关系,好过没有关系。
那么,关系问题下的孩子,将以怎样的方式来“重温”与养育者的依恋体验呢?
以前面只能看新闻的家庭为例,他们的孩子在寻找伴侣时,有可能会进入到一段操控与被操控的关系,不是我听你的,就是你听我的。
另外一种可能是,找到一个和原生家庭完全相反性格的异性,然后试图改造对方,制造关系的冲突。比如,另一半是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非常外放的人;这时就可以通过打压和限制对方,来重新获得早年在父母严格管控下的心理体验。这一刻,才是回到了父母身边。
图片
不敢成功的“关系”视角
我们对关系的需求,呈现出来的方式多种多样。被多次讨论过的自卑、自我设限、不敢成功、无意把事情搞砸等等,在精神分析当中,经常从经典的俄狄浦斯冲突的角度去解释。其实从关系的视角来理解“无法释放攻击性”这一类型的问题,会看到更加丰富的内幕。
有一位成年女性,她的母亲内在脆弱而同时在关系里控制。当初,她在母亲的一再要求下考取了公务员。在这份工作中她干得不怎么样,还经常得罪人。母亲担心丢了饭碗,每天唠叨她。
她告诉我,如果自己把工作做好,甚至升职,就达到了母亲想拿着她到处炫耀的目的,她不想让母亲“得逞”;这已经是她意识化的部分了。再往深处一点看,被唠叨可能是这对母女连结的模板。如果女儿更成功,她们之间的连结就将面临解体的危险。
另外一位男性来访,母亲常年抑郁,他工作非常忙,但母亲有事就把他当树洞,打电话一小时起步。他很孝顺,满足父母的各种需求,在家族同辈中他又是老大,要给弟弟妹妹做榜样。
他的事业不温不火,有几次赚大钱的机会,都莫名错失了。
他提到反复做过的梦:梦见自己被囚禁在一间黑屋子里,很压抑。他很清楚,外面是一片带有迷雾的光亮。他刚想迈出一只脚又缩了回来,因为发现房子并没有接地面,而是悬在高空中。
后来经过我们讨论,他同意这样的说法:内心深处,他觉得只有和母亲的抑郁和悲苦在一起,才能体验到关系的深深连结;生意场上的利益金钱关系,不值一提。他不敢想象有一天意气风发、志在必得的样子,那意味着自己成了没妈的孩子。
说到这儿,他忍不住哭得像个孩子。
要他去相信轻松愉快的关系也可以很深刻,恐怕要走相当长的路。这也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对痛苦的关系模式领悟之后,为什么没有改变?
正如我的来访在梦中的情形:我们知道外面有光,但不确定那光里有什么,也不确定自己在其中的样子。守在原地,起码保住一份熟悉的安全。
直到有一天,我们确信,脚下不是万丈深渊。这种确信是颠覆以往旧模式的。要实现它,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搁进新的关系里,实打实地去体验。只有体验过了,才能形成令自己信服的新结论。
最后想说,十分完美的养育关系是不存在的;不同程度上,我们都是在带“病”生活。
但首先,认识关系里的自己,这个过程高于解决问题以及生活本身。
前一篇:基因和后天环境,哪个影响更大?
后一篇:秋日繁花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