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一中心理教师于三宝《咨询有感》——13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共同成长幸福教育校园文化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专家讲堂 |

小时候:
妈妈:“孩子,妈妈太忙了,明天有个重要的会议,所以上周答应你的旅行去不了了。”
孩子:“没关系,妈妈忙我知道。”
妈妈:“真懂事儿!”
孩子:(其实我很委屈,很失望。但为了获得妈妈的称赞,我下次还会这么说。)
长大后:
妈妈:“孩子,妈妈下午太忙了,有个重要的客户来,你的毕业典礼我不能参加了。”
孩子:“你总是忙忙忙!”
妈妈:“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懂事儿了!”
……
某种程度上,父母忽视孩子这件事,有孩子的很大“功劳”,说的离谱些,是一部分孩子“授权”了父母忽视自己的。
这些孩子小时候用压抑感受,委屈自己的方式换来了父母有条件的认可与接纳,并且无意识地认同了这种“交换”模式。
而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关系复杂化加上自我认知的发展,来自父母的认可似乎变得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不可替代。于是这些孩子逐渐开始质疑这一“交换”的对等性,并表现出叛逆和“失控”。
此时,已经习惯了“懂事儿孩子”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终止合作”的落差,于是经常会爆发激烈的权利斗争。
但那些从小能够坚持“不那么懂事儿”的孩子就不会让父母感到有如此强烈的落差,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有个并不那么懂事儿的孩子。
所以,小时候“不太懂事儿”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更“懂事儿”一些。

看上去,那些“不懂事儿”的孩子似乎具有天生的“坚持做自己”的能力。
而实际上,是因为在他的生命里曾被重要的养育者慷慨地允许过“不懂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