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坻一中心理教师于三宝《咨询有感》——2

(2023-04-12 14:56:04)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

九中心语会

朋辈互助共同成长

幸福教育校园文化

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分类: 专家讲堂
宝坻一中心理教师于三宝《咨询有感》——1

【咨询有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能欣赏自己;
2.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能做好工作;
4.人生需要有意义;
5.会享乐。


由此推断,父母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的方法即是:
1.父母欣赏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这将来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接纳和欣赏。
2.父母之间关系和谐,这会成为将来孩子与他人,尤其是未来亲密关系的模板。
3.父母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会成为孩子日后做好学习和工作的表率。
4.父母的生活有自己的意义,这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一定不是“为了孩子”。孩子将来才会对自己生活赋予意义感,而不是“为别人而活着”。
5.父母有休闲,享乐的方式。孩子学到的是生活的乐趣。

人的精力有限,部分标准之间显得有所冲突,而“把握之间的度”,仍然是“影响”的一部分。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话非常有道理,因为小孩子还没有足够能力“创造自己”,更多的是受父母教养的影响。
但一个人不一定一生都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是的话,人何以称为与“物”不一样的“人”呢?
“创造自己”,“养育自己”,正是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伟大之处。
宝坻一中心理教师于三宝《咨询有感》——2


人有不幸的童年,按照“镜子理论”,孩子几乎必然不幸,虽然“不幸”的内容不同,但感受却相近。因为父母需要让孩子体验“与自己当初一样的感受”来感受亲密。
但经历了有意识“创造自己”、“养育自己”的人,则会把“修复后的童年经验”带给自己所爱的人们。
而这一修复的过程,靠重新体验来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