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不如意,不妨学学陆俨少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共同成长幸福教育校园文化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学国学 |

这年头,“内卷”当道,生活不易,在城市打拼的你是否又emo了?是苦苦硬撑,还是逃离北上广?若是选择逃离,是回家乡小城,还是去云南开客栈?抑或转战“新一线”?
近一个世纪前的陆俨少,就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做一枚隐居山林的“农场主”!
1934年,陆俨少年方25岁,还是位卖不出画的穷画家。父亲去世未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又失意,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选择“逃离”大上海,去上柏山买山置地,做个农场主。耕读、作画、纵情山水,“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好不惬意!
上柏山一角 谢尚国摄
01
性情耿介
拒绝以画媚世
乍听之下,“农场主”陆俨少?似乎很令人吃惊。但其实了解陆俨少为人的,当会心一笑:嗯~这很“陆俨少”!
陆俨少性情耿介,身上有股子倔强劲,他亦尝自言:“我不善处世,做人戆直。”深知这一点,并为此连连遭受社会毒打后,他甚至给自己的斋号取名“骫骳楼”“穆如馆”,还刻了枚印章“我能屈曲自世间”,都是借此警戒自己做人不要太直,得圆滑些。
陆俨少斋名“骫骳楼”“穆如馆”
虽则如此,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真要变直为曲,又岂非易事?
1939年秋,31岁的陆俨少携画件至成都,欲举办个展。听闻到成都办个展的“规矩”,是必须拜访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陆俨少一向最是厌恶逢迎拍马,但他还是携画拜谒。郭看了看画,说:“在成都开画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陆忍无可忍,当即回应:“二十年学画,未学人事!”回到客栈,他愤而挥就展览启事,言辞不卑不亢,傲骨凛然,节选如下:
会更丧乱,因缘入蜀,乃逼贱事,四载巴渝,辄用为叹。今则幸遂夙志,将登峨眉,上青城,卷轴自携,道出上郡,窃欲问艺于贤达之前,得一言以为重。夫物有感召,赏音匪远,而敝帚自珍,固亦不作善价以沽。嘤既呜矣,求其友声,惟褒惟贬,可师可友,并世君子,幸有以教之。
青年陆俨少
再联系陆俨少25岁离开上海、去湖州办农场,也就不奇怪了。喜欢读陶渊明、身为杜甫狂热粉的他,一直对耕读传家的山隐生活心向往之。其平生夙愿,就是“做一个自作主张、不因人热的国画家”。既然不能委顺时俗,不若效法古人,乐志田亩、耒耜躬操,既可治愈肺病、衣食自足,又能卧游画间、不以画媚世,还能看层林尽染、听流水潺潺,何乐而不为呢?



《峡江险水》
峡江行峡江行图册
据记载,陆俨少先生曾于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其间上下渚滩,因其结构不同,惊波撞击,耍弄其势,天险幸过,额手称庆。
陆俨少有感而发地创作了《峡江险水》系列画作。初看过这幅画,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用笔有繁有细,线条有粗有细。该简则简,该细则细,恰到好处。在了解了陆俨少艺术上的独创性,把握了其个性风格之后,我进一步鉴定他的作品。先说其画水,画水之法,古多有流传。陆俨少总觉古传画法似太呆板,少有变化,尤其是后人竞相追崇,已成定格,实未尽自然山水之流动愤激之状。
这幅画作,既是他溯往追怀,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铭刻于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尽情地勾画疾流奔泻、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绝代佳作。
《峡江秋涛》
画面取立轴形式,取景高俊、刻意营造江峡之险险。画中半山腰里蜿蜒着数条首尾相衔的“白带子”,而这些白带子又与江面上大块面留白连通一片,画面顿时显得雾霭浮动、云水相连,不多费笔墨晕染,而苍茫气象已成。留白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虚实相生、以静寓动的特点。
《云岩飞瀑》
陆俨少后期的山水,通过结构的排比和间隔的组合而形成气势雄阔拓展之势。他的画,或是阴阳虚实对比强烈,结构简练;或是重山复水层层推远,境界阔大。此幅绘于1981年的《云岩飞瀑》,是应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前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同志所作,为作者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饱满的画面,尽显山势的巍峨雄奇;勾云勾水间,展现云雾缭绕的仙峦意境。作者以长线条描水勾云,山体同样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山中茅屋几间,掩映于苍树中,一派远离城嚣、悠然世外之态;湍湍水流之上,一座木桥连接两崖,与山中茅屋相呼应;敷色则注重浓淡干湿,繁简轻重间极尽变化。



后一篇:从一饮一食中获取心理能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