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第一章:情绪与情感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共同成长幸福教育校园文化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专家讲堂 |


笔记内容整理自中国大学MOOC陈昌凯老师的《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视频。
一、需要:情绪和情感的催化剂
情绪和情感并不真的是绝对主观的东西,或者只能说它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验是主观的。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必须在需要的中介作用下,才能真正产生情绪和情感;
最终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则是由你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来决定的。
二、具身认知:谁说情绪是主观的?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人们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
生理和心理上的温度信号都在大脑的同一个区域加工,即:社会情感信息加工的重要区域。
“世界需要热咖啡”(The world needs hot coffee)研究。
三、微反应:你会察颜观色吗?
微反应(Micro Reaction)
姿态、姿势、表情、声音、语调
持续 1/25 ~ 1/5 秒
真笑:眼角皱纹、脸颊鼓起、眼睛周围肌肉运动;假笑:仅有嘴周肌肉的活动。
微表情可能是人类统一的反应,有着跨越种族的一致性。
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与大脑新皮质的进化是平行的;同时,新皮质的发展与面部肌肉系统的分化和发展也是平行的。即,在一个情绪过程中,面部肌肉运动是非常敏感的一环。
四、共情:学会与他人联接!
共情(Empathy):又称同感、同理性、移情等。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女性的共情水平通常高于男性。
共情的四个重要特征:
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即至少你要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认同他人的观点;
不要对他人进行评价;
识别他人的情绪,并且尝试着与TA进行交流;
与他人一起感受。
共情可以使人之间建立联结,同情却让人们失去联结。
理解他人的情绪
学会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让我们想去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也才能让我们不要去评价、甚至是批评他们;
学会倾听、换位思考;
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经验,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情感;
学会接纳,接纳对方和对方的事情作为自己内心感受的一个部分。
五、所谓爱情:认知神经的视角
爱情(Love):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内啡肽(Endorphin)——愉悦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传递兴奋、开心信息的神经递质;从而刺激奖赏回路(Reward
Circuit)、类似于吸烟、吸毒。
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
梦中情人 vs 凶猛野兽:大脑依据情绪线索(Emotional Clues)做出反应:爱慕(Like)vs
恐惧(Fear);拥抱(Hug)vs 逃跑(Escape)。
挫折—攻击原则:当我们的期望或目的无法被满足,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愤怒心理,而攻击就是这种愤怒的表现形式。
六、互补:你们是因为这个相爱的吗?
互补性(Complementary)并不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是相似性(Similarity)。
感知显著性(Perceptive Salience)
相似性是促进两个人相互吸引的最大推手,相似性广泛地反映在人际关系的多种特质维度上。如,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
促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相似性(Similarity)
接近性(Proximity):因某些相似点而产生的感情上的联结或接近,以及发现某些相同的人格特质。
熟悉性(Familiarity)
七、吃喝玩睡:与压力同行
应激源(Stressor):外在、内在;具体可见、隐而不见;
急性应激(Acute Stress):一种短暂的唤醒状态,伴随着典型的进攻或退缩行为。
慢性应激(Chronic
Stress):一种长期的唤醒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使人感到即便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加在一起,也不再能满足压力事件的要求。(其影响远超过急性应激)
压力来源
生活事件
学习工作
金钱
进化心理学发现,面临威胁:
第一阶段的第一反应是呆住(Freeze),第二反应是报警反应
第二阶段:阻抗阶段;
如果长期未能成功阻抗,则会分泌大量应激物质,进入疾病或死亡的第三阶段:耗尽阶段。
行为减压
吃(抗抑郁食品)
喝(咖啡、茶增加压力)
玩(张弛有度)
睡(充足睡眠,恢复身心)
八、上网:痛并快乐着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社交应用就是为孤独而生的,孤独的人喜欢社交媒体。——Ronald Dworkin
互联网悖论:通信联系的增加和人际接触减少的对立现象。
当人们真正面对面时,脑垂体会分泌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能够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而网络交流则不会。
网络社交的联系:弱联系
面对面的联系:强联系
前一篇:丰富自己,胜过取悦别人
后一篇:清明节的心理学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