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的”赋分制“导致“弃化学”现象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共同成长幸福教育校园文化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专家讲堂 |
江苏省新高考下的”赋分制“导致“弃化学”现象,高一高二该不该选化学呢?
教育改革一直是备受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的期盼焦点。
包括江苏省在内的8省市已确定从2021年的高考将正式采用“3+1+2”模式!
说到新高考,不得不说说选科。
选物理还是选历史?选了科之后还能再换么?赋分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同学们在选科之前就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http://p6.itc.cn/images01/20210103/d1fcd48a095a4ddf853a74d3e32973c3.jpeg更多学习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初中学习小助手”
江苏省2021首届参加新高考的同学们完成了选科后,有一门学科的选科率却是奇葩的很,那就是化学!
http://p5.itc.cn/images01/20210103/59b3c5ba15df4ae1840109337b8e01d7.png更多学习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初中学习小助手”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位江苏家长的心声:
http://p3.itc.cn/images01/20210103/a530b048e8264979b2241409c9ff537c.jpeg更多学习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初中学习小助手”
在08模式下,无论化学考99分还是90分,都是A等级,高校最后录取时也是根据等级来录取。而新高考采用的录取方式是“院校专业组”投档。
举个例子:
同学A和同学B的志愿都是南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南大的计算机专业首选科目必须是物理,其他选考科目不做要求。
同学A的选科组合是“物理+化学+生物”,同学B的选科组合是“物理+地理+生物”,由于化学选科基数少,90分的原始分数,赋完分之后只有80分,相差10分,那就是几万名的位次。这种情况下,同学B就顺理成章的进了南京大学。
可能也有老师会解释说,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性价比”永远是他们的选科策略。什么容易学,什么科目在赋分之后,分数高,就选哪个。
如今物理已经成了理工科专业的必选项,那么再多选一门化学,无疑是给自己开启了“艰难”模式。
赋分制对其他几门课没有什么影响,但对选科人数少的化学来说,影响可不是看一星半点,在同学们看来,选化学的都是尖子生,成绩中等的学生又不敢直接与学霸“硬碰硬”,这就产生了江苏学生大面积弃考化学的现象。
http://p4.itc.cn/images01/20210103/96e1d5b0a0774c2592ce6a3e06bf5ece.jpeg更多学习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初中学习小助手”
在高校报考专业中,化学也是四门选考科目中要求必选占比最多的学科。如果考生选学化学,可以报考的专业达到近3万个,几乎囊括了双一流高校的所有专业。
有的同学喜欢化学,选科时也想化学,但看到赋分之后的分数,犹豫了。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就应运而生。
http://p2.itc.cn/images01/20210103/211d70a7f7f14c0fbe3de4d858ae82e5.png更多学习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初中学习小助手”
其中建立高考再选科目保障机制,引导科学理性选科,是此次《意见》里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高考再选科目保障机制呢?
高考再选科目保障机制是指,在实施新高考方案(“3+1+2”模式)过程中,经充分论证,确定再选科目的保障比例。当某一再选科目考生实考人数占总实考人数的比例明显低于保障比例时,启动再选科目保障机制,依照保障比例计算该科目的保障基数进行赋分。
也就是说,对原来深受诟病的“赋分制”,实行了“兜底”政策。
再选科目保障机制针对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等全部4门科目。针对当前学生选考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针对化学。
http://p9.itc.cn/images01/20210103/01ba2f3d8602423e99ef0aa5ba4b594d.png更多学习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初中学习小助手”
通过2021年江苏省选考数据可以看出,化学科目14.83%尴尬比例。原来的理科王者化学却成为同学们现在的“避之不及”,无人选、不敢选~
但是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上至航空航天卫星,集成电路工业各种高新材料行业;下至百姓生活必不可缺,国家需要化学高端人才。如果是这样,逼着优秀的学生弃考化学,背离了党中央“科技强国”和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那才是得不偿失。
保障比例的测算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上面说到,保障机制就是针对“赋分制”而生的。
等级赋分最终分数的高低区域的排名和所选科目的人数息息相关,排名固定时,考生基数越大,赋高分的机会就越多。赋分制也就成为了选择同一科目的考生之间的竞争。那对选考比例低的学科来说,那就不是很公平了。
保障比例的测算主要依据国家人才宏观需求和高校人才选拔现实要求。
以化学为例,根据国家人才需要,依据相关学科对化学科目选考要求和全国高校近 5 年面向江苏的招生计划数进行测算,化学科目保障比例为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 25%。
当化学科目实考人数占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比例低于 25%时,启动化学科目保障机制。考生原始分转换等级时,将以保障比例(25%)对应的考生数作为等级赋分基数;
当化学科目实考人数占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比例等于或高于 25%时,以实际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人数为等级赋分基数。
便于理解,举个例子:
比如整个江苏高二这一届参加高考的人数,约为33w人,那保障基数25%也就是8.5w人,但实际这一届选化学只有4万人,假设第4w名为C,那他实际赋分的分数就会比本来考的分数低很多。
那如果使用保障机制的话,就不在实际人数中进行排名,而是在8.5w人中排名,C大概排名在前30%这样,那在整个选科人数中的分数也会较之前高。
对选科人数少的学科实行再选保障机制,也是为了在赋分制中保证相对的公平。
简单来说,就是让同学们在选科时不走捷径,之前不少的同学在选科时,趋利避害,避难求易,选择自己把握大的学科,因为选考基数越大,在之后的赋分制中就越有利。
保障机制的出现,而能让更多的同学们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为之后的职业发展做考虑,而不是在选科中带着些许“功利性”。
那到底应不应该选化学?
总的来说,这个保障机制,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第一届江苏省选科人数是33万人左右,化学人数的选科比例不满25%,所以,2021届考生会率先使用这个“托底”政策,可以预见,使用保障机制的后的赋分会比之前的分数高上许多。
但对成绩中等和其他四门选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来说,化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这边为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以前,一般高中的同学不敢选化学,是避免与名校的同学们直接竞争,而去选择竞争更加激烈但容易学的地理、生物,整个江苏省选择地理、生物人数在27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在成绩不是拔尖的情况下,去和全省27万人竞争,那你的等级只能靠后,赋完分的成绩自然不会很高。
但你如果选择化学,在当年选考人数不满25%的情况下,那就是和几万人竞争,同时还能保障在25%的人数基数上去赋分。经过赋分之后,分数可能比选择地理、生物还要高。
不管如何,关于选科,还是应该多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兴趣、成绩、职业发展多方面进行考量,才能选择最适合的选科组合。
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和医学、科技水平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个国家科技要发展,不可能离开化学,如果都投机取巧、趋利避害而丢弃化学,那长此以往,我们中国的科技水平,将会受到长远的负面影响,我想,这就是这次“托底政策”发布的初衷吧。
http://p9.itc.cn/images01/20210103/e95c77407b0d4911814266044e307d79.jpeg更多学习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初中学习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