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共同成长幸福教育校园文化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专家讲堂 |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的《零点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Gardner)博士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1983)这本书里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因此,他非常强调通过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最终使其全面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获世界各国大学授予的27个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学、法学、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奖,教育学家,被誉为“教育领域的哥白尼”和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霍华德教授提出的智能多元观,即成人存在许多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认知方式,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和对应的认知风格。特别是建立在智能多元化观点上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比认知科学(思维的科学)和神经科学(脑的科学)的某些成就,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A星冉
8月10日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不但给心理学界产生了影响,也对教育界的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理念带来的转变及教育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启示。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理念、教学启示、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个性化教学
一、智能的发展及多元智能的提出
在多元智能提出前,就有很多学者对智能提出了很多观点,二十世纪的前几十年流行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卡特尔的定型和不定型智力说、瑟斯顿的群因素说、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的智力理论遭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质疑。接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包括以下八大技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每一种智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八种智能大体上可以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方面的整合。每个人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笔者认为,以前的二元智能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的智能,过分地注重言语语言技能和数理逻辑技能,忽视了其它技能的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不但给心理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当前的教育观念。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及教学理念的转变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学生,最后比较全面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
孟少沛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可体现以下的教学观念:
1.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8
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
2.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人人拥有一片希望的蓝天。
3.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学习风格。
4.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5.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作用,
要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更多的教育研究者重新思考教学的变革,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多元智能很好地阐明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因此,在班级里面没有“差生”,而是他们的智能特长不一样,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理念,而应该提倡以学为主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实行“人本主义”,达到个性化教学。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密切相通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多元智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孟少沛认为1.教学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2.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教学应树立人人能成功的学生观;4.教学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5.教学应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林凤岭认为,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
教学目标要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要实现多样化与个别化相结合。
王小平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之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发展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倡导“爱生”理念,应重树“学校里没有差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重构教育观;注重过程,多元切入,摈弃“一张考卷定终身”,重建评价观。
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课程内容多元化,丰富课程知识
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应该是生活性的、游戏性的和综合性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能引发学生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课程内容选择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促其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喜好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并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学生也许适应这种讲解方式,可这种方式对有些学生也许不太适应,如果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促进教学效果。对一些知识点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不同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个性化学习,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差异性、主体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不仅要认识、掌握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开发学生的差异,使之发展为学生的特长、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
人文关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4.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多元化不仅仅是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西北师范大学的李宏欣学者认为,新型学业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过程管理,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实现优劣互补功效,体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整合学科内容,体现内容的多元化。笔者认为,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看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及表现;评价内容更为全面,不但要评价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评价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其它知识或能力的掌握;评价手段更为多样,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评价标准更为科学,要摆脱不仅仅把分数当成评价标准的理念。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启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性和个性,每个学生擅长的智能也不一样,所以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不一样。此外,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选择自己喜好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发掘自己的智能潜能,全方位发展。
1.改变“差生”的观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及相对缺乏的方面,学生应该树立“没有差生”这一观念,即不应该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不应该因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而自卑。努力发挥自身的长处,促进不足之处的发展。
2.选择自身喜好的学习方式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的喜欢协作学习,有的喜欢自主探究,有的喜欢借助书本学习,有的喜欢进行网上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发挥学生的特长。
3.教学过程积极参与,发掘自身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习不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或成绩,而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中,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也可以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全面发展。
四、总结
参考文献:
【1】孟少沛.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设计性培养模式研究[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7年6月. 第二卷第二期:1-6.
【2】林凤岭.
多元智能理论: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新支点[J].57-59.
【3】王小平. 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的启示[J].课改实践.
西和县卢和乡初级中学.
【4】李宏欣.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的新启示[J].
教育论坛. 西北师范大学.
【5】严翠婵.
建构全新的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J].西江教育论丛. 2006年3月. 第二期:19-20.
【6】陈启敏. 回归自然
尊重差异——论多元智能理论对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贡献[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7年10月.
第3期:1-3.
【7】张芳.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改革[J].7.
【8】黄通莲.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新的教学观念的形成[J].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06年6月:第20卷第2期.
转自网络,涉侵权联系删除。

当我们积极地运用博物馆的教育环境,学习者们可以通过亲身观察、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创作方面的技巧、概念、符号或符号系统的原理。儿童能够因此观察到成年人自由自在遨游于其中的知识海洋,亲自体验错误导向和错误观点造成的后果,能够享受在正确地思路下获得成功的乐趣。在博物馆运用“学徒制”进行学习,学生们尝试经历一个转变,在师傅的帮助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也能与老练的同伴一起讨论并交换意见。
这种为了勾画出“为理解的教育”的轮廓的方法,不仅仅适合解决当下的育人的问题,也适合帮助孩子们培养应对问题的能力,我们也必须更加严肃地对待博物馆和师徒制的教育方法。我们要明白,不是将博物馆变成学校,将老师变成师傅,而是博物馆的氛围、博物馆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自有其引人入胜的长处,应该对其加以推广并融入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等所有可能的教育空间中。多元智能所发生的儿童博物馆启发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需要与其师徒制的严谨、规范和纪律相结合。加德纳也提出,他所列举的关于教育环境的假设,在横跨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的所有范围内,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下一期文章中,我们将更深入介绍:多元智能“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运用。





前一篇:岁月静好源于遵守人生的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