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思维的表现与克服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九中心语会朋辈互助幸福教育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
分类: 心理健康小知识 |

强迫思维
(一)强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二)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特例;大脑反复出现歌声,歌声甚至可以调节,可以随外界的歌声而改变,影响注意力,精神状态。
(三)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四)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五)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六)强迫思维:在病程中某一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会反复或持久地很不合适地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若烦恼。
有强迫思维的患者思维上完全能够意识到某些思想是不必要的,或者是荒谬的,并力图把这些想法从脑海中驱赶出去,但对这种思想并不能自由地加以干涉或控制,因此常有“控制不住”的体验,强迫性思维同时伴有烦躁焦虑的情绪,存在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可见强迫思维的危害很大,强迫思维患者的这种思维特点不仅干扰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而且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的受损。
强迫性思维的特点主要为四个方面。
(一)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所体验过的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会反复或持久地很不合适地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若烦恼;
(二)这种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并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
(三)有些强迫症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
(四)强迫症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迫性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都是他自己头脑的产物。
强迫思维的表现与克服
人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绝症?战争?生离死别?不,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是一个自己与另外一个“自己”的战争。而且,很多人战斗一生,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患有强迫思维的人就是自己与自己斗争,他们不时的有刻板的不随意地反复闯入个人脑海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常令人不快,患者经常徒劳地努力加以抵制。尽管如此,病人仍将其认作是自己的思想。这只有患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番痛苦的感受。
强迫思维的表现与克服
强迫思维的表现有:
(1)有冲动思想,反复的闯入头脑,引起的烦恼。
(2)这种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并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
(3)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
(4)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迫性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都是他(或他)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被强加的思想插入)。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强迫思维,他们为什么老是害怕事情没有做好?
他们的“怕”无非有两类:1、怕“万一”。往往盯着万分之1的可能,而忽略另外万分之9999的不可能。为“万一”、“可能”、“也许”找出种种的理由和借口,逃避现实,想入非非,想象出
“纸**”吓唬自己。2、怕“不完美”。要求自己一定要十全十美或严格按照社会伦理或道德的规范去想、去做,否则,就自责、痛苦。实际上,这些“万一”和“完美”事实上都是不现实的!
如何克服强迫思维?
第一步,分清是非真假。即认识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是的,坚决去做,非的、假的,坚决地丢。丢了自己会感到难受,但只要辨别清楚了,难受也要去做,真正按照“习以治惊”的决策做。当你分不清是非真假时,那就随“大流”,若遇到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或怎么处理的,我就向大家学习,也这么想或这么做。如果真正能按照两个“坚决”去做,并坚持下去,不但能够克服“怕”字,而且同时也改造了个性:改造犹豫不决、不放心,树立起果断的个性。
第二步,少想多做。即少想病态的东西,多做“正常的”事情。除了病态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如工作、学习、娱乐等等。只要是正常的,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等病态思维出现,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紧凑,做到事先转移。通过转移把病态思维消灭在萌芽之中。临床上,很多病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空闲下来或情绪不好时,病态思维出现较多;而工作忙时或情绪好时,病态思维出现的较少甚至完全消失。但这种情况只有不逃避的患者才能做到,逃避者往往会退缩不前。
第三步,想到就做。当想到正常的事情时,就立即去做,不要有过多的想象或假设
过多的想象只能使自己退缩、逃避;当出现病态思维时,立刻转移思路或中断病态想象,不要使自己无限制地想下去,而去做正常的事情。例如,不少患者“怕”出现病态思维,而实际上越“怕”越出现。这时,不要硬顶或者想马上就中断或要求自己不能受到任何干扰,更不要紧张,而是不要理会它的存在,带着症状继续做“正常的”事情。这时,它可能对你所从事的事情的干扰会很大,但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干扰就会越来越少。
在采取上述“三步曲”克服“怕”字的过程中,对于强迫思维,可以采取“四不”策略逐步消除——“不怕它、不理它、不硬斗、不刻意注意它”。
不怕它——实际上,很多人总“怕”强迫思维的出现。实际上,这类思维在正常人也是会偶尔出现的,只不过大家不在意它或偶尔思考一下也就过去了。而强迫思维患者往往由于对于这种谁都可能会有的思维出现“闪念性”的恐惧——“怕”,接着,就怕这种思维的再次出现,结果是,越怕出现越出现,越出现越紧张,不断把这种“怕”强化和巩固下来。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思维,而强迫症患者导致了病态呢?还是“树根”——个性缺陷在作祟。试想,如果没有对自己要求完美、伦理道德观念过强……等一系列“过”的个性,而是对什么都不在乎,能够见怪不怪,还会有这种恐惧感吗?还会有这种思维吗?因此,对于强迫思维,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大家都也可能会有这些思维或担心,只是大家不在乎它而已,自己有也是正常的,之所以自己怕它出现,反而强化了它,为什么要求自己一定不能出现呢?出现就出现吧,我不怕你!”对它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要怕它。只有改变“强迫思维一出现,自己就紧张,还没看清‘纸**’的样子,自己就先被吓得瘫倒了”的习惯化病态思维方式,才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这个自信心做前提,自己在“纸**”面前才能站得住,才能和它进行“韧性”和“策略性”战斗。韧性说明它很顽固,策略性说明斗争时要采取策略,不要硬斗。如果怕它,就说明自己的个性改造还不够——树根还没彻底挖掉——“正因为自己的个性还是太严谨、要求太完美、太……,所以它才出现,还要进一步改造这些个性缺陷”。所以,认清“怕”字——“纸**”“欺软怕硬”的脾气很重要。否则,被纸**吃掉了,自己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对待强迫思维要做到“顺其自然”,不管它、不理它,忽视它的存在,这样才能不被它纠缠,才能摆脱它。
一例高中生强迫思维案例辅导
摘要: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因这强迫性思维导致失眠,学习效率低,有痛苦感。报告的主要内容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述和个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判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主要通过行为疗法与认知理论纠正来访者的认知偏差,使其认知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来访者:何某,男性,19岁,浙江杭州人,汉族,高三文科班学生
个人成长史:出生于杭州,足月顺产,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按时入学。家中独子,父母非常宠爱,家境较好,父母感情和睦。在学习方面父母期望值较高,初中、高一在贵族学校读书,成绩不理想,高二转入重点高中读书,成绩进步较快,尤其是数学、英语较为突出,但语文特别差,成绩起伏较大。性格比较内向,同学关系一般。过去从未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目前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白天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人格相对稳定。
身体状态:晚上睡不着觉,身躯体医学检查正常。
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状况:学习依旧刻苦努力,但学习效率不高,社会交往情况正常。
心理测验:MMPI测试报告Hs标准分64,D标准分75,Hy标准分67,Ma标准分50。
SCL-90测试报告F2为2.4,F4为2,F5为1.8。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晚上失眠3个星期,有痛苦感,白天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个人陈述:
这个学期开学前一天晚上他突然失眠了,脑子非常乱,感觉到一些并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在脑海中出现并重复出现。越想让自己不去想,却控制不住,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觉得一晚未睡,早上起床有些累。这以后,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一个星期下来,特别害怕睡觉,怕自己睡不着,越怕越睡不着,躺在床上会想许多的事情:如拍一寸照、健身、狗、数学题目、天气预报、玩自行车、地理课上的环境污染、指挥打仗、看过的电影片段,这些事总是重复回放,不能控制,希望自己不要想可无法控制。不过体育课上过的这一天,会比较容易入睡。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白天上课或晚上睡觉时偶尔会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
他性格比较内向,待人随和,在班级中只与座位周围同学有些交流,与大部分同学没有往来。班级的集体活动参与少。父母对其无微不致的呵护,过分担心他的成长中的生活,学习细节,觉得有些烦,但总的评价父亲是个好人,母亲是一位能干的人,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比较高。
进入高三以来,学业比较抓紧,但有几方面困惑着他,晚自修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上课不由自主地走神,随着自学时间的增加,作业做完后不知道干什么。看看别的同学在认真读书,非常着急。每次月考总有一两门课发挥失常,异致总分成绩起伏较大,也很着急,对考试没有信心。面对这种状况,感觉自己无法摆脱困境,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结果:第一次咨询时来访者是和父亲一起来,衣着整洁适时得体。表情有些不安,入坐后,眼睛不敢与咨询师对视,双手搅在一起,身体微微前倾。在叙述过程中条理清楚,回答问题抓住要领,话语不多,语调适中,并带有情绪反应,着急、无奈、痛苦。求助欲望较为强烈。
四、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提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失眠。每天学习效率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感觉痛苦。
资料的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恳切。父亲所讲与求助者基本一致。
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按照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理由是:求助者主客观统一,表现在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诱因,自己对症状有良好的自知力,对存在的状况感到痛苦,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其痛苦紧张的情绪表现和认知、意志三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协调一致的。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另外,该求助者的问题也不属于神经症。理由是:虽然在SCL-90测试中F2分数为2.48分,但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短,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未造成明显影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因此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正常范畴。
原因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社会原因:(1)生活事件:进入高三最后一个学期,高考压力增大。各学科不平衡,成绩不稳定,起伏较大,害怕高考失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2)社会支持: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一直很平淡,没有融入到班级中去,与同学关系一般,没有很好的朋友。
(3)生存环境: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其生活上呵护过多,对其学习状况很关注,期望值较高,要求其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在心理上沟通较少。
(二)心理原因:(1)个性因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也不愿与别人较劲。在MMPI测试报告中Hs的T分为64,D的T分为75,Hy的T分为67。(2)心理平衡能力:除英语以外,其他没什么兴趣爱好,维护心理平衡的资源较少。
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来访者出现的紧张、痛苦的情绪与现实因素有密切关系,高考压力大、学科不平衡、成绩不稳定,若考不上大学无法向父母交代。
2、失眠状况持续时间较短,只有一个月。
3、其正常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未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鉴别诊断:来访者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未受到影响,排除重性精神病。来访者心理问题与表现形式与心理因素联系紧密,社会功能尚保持较好。来访者问题持续时间短,只有1个月,不良情绪体验尚在控制范围内,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在目前状况下也不能确诊为强迫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正确看待考试,减少强迫性思维,逐步改善睡眠,提高白天学习效率。长远目标: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技巧,进行认知上的调整,要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根据来访者的身份特征,强烈的求助动机,该案例宜采用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为主。调整其对学习、高考、面对困难等问题的认知。具体运用倾听、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咨询、鼓励和重复技术、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等参与技术以及指导、解释等影响技术。
咨询方案实施前告知求助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求助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配合咨询师的工作。
与来访者约定咨询的时间,经协商决定,每周咨询一次,每次50分钟。由于目前咨询师尚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现正处于实习阶段,故不收取咨询费用。
前一篇:只有学会约束,才算是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