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坦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该书详细叙述了合作学习概述、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类型和基本理论、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合作学习的综合问题等内容。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背景下,在提倡探究性教学的今天,阅读这本书对当前合作学习的实践操作很有指导意义!于是,我一边学习一边反思,生出了一些心得。王坦在本书中对不同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不同定义做了综述,我认为其中戴维森(美国)的定义下得最为完整,最具启发性!他认为,合作学习的定义应当具备七个要点:1、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如果可能)的难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3、在每组间的合作互助气氛;4、个人责任感;5、混合编组;6、直接教授合作技巧;7、有组织地相互依赖。这七个要点不仅阐述了什么是合作学习,也基本讲清楚了如何实施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应为:教师将混合编组——教师教授合作技巧、提出待解决问题——学生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小组自评或教师点评成果。这个基本过程其实已被众多一线教师所了解、掌握、实施,但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成果,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教师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具体表现有:
(1)、开展合作学习前未能将学生混合编组。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一个小群体能真正解决一个甚至多个问题,那教师就应该将具备不同学习能力或学习能力高低不同的学生分配均匀,只有这样,各个小组之间的成员才能真正做到互相影响、互相带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2)、平时未能做好责任教育。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个要素就是积极互赖。我们教师平时就应该做好责任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合作学习中,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小组成员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展开有效的讨论,才能出学习成果。
(3)、未能创设开展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合作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如果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当然也将不乐于学习。如果是这样,那合作学习最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2、教师指导不充分,具体表现有:
(1)、分工不细致。在具体实施合作学习前,教师如若没有指导学生分配好学习任务,他们往往未能有效合作,这样的学习当然也就没有成果。我们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实、有效。
(2)、没有教授合作学习技巧。其实,开展合作学习要运用的不仅包括学习方面的技巧,还包括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想要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教师就应该做好合作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工作。
3、教师忽视小组自评或教师点评环节。约翰逊兄弟认为,开展合作学习应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当然,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反复自评,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小组自评或教师点评。在合作学习的最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或设置教师点评小结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否正确有效,自己的合作学习成果是否合理、正确,也是为了往后更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其实,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在我国,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仍旧比较普遍。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然而,应该怎样实施合作学习才合理、有效呢?这个问题值得众多一线教师继续深入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