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未来的化学教师
未来的化学教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5
  • 关注人气: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一次微格教学 ——《离子反应》——刘欢(57)

(2014-06-15 15:08: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技能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从化学反应分类来看,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新的分类方法,离子反应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从初中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入手,得出电解质的概念,本课时要通过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强弱的判断让学生基本掌握如何围绕定义区分给定物质是否为电解质,学会判断电解质的强弱,从而为后续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学习实验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围绕定义分析所给物质是否为电解质以及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2、采取PPT讲解,课堂师生互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堂导课内容激发学生对于新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联系生活实际,主动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师生互动及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共同完成课堂答疑,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电解质(酸、碱、盐、水)与非电解质概念;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难点: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2.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 

 采用开堂设疑、PPT讲解、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开堂导课《三国演义》中第89回“绝途问津”故事的穿插,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欲望;

 2.PPT讲解穿插提问环节,师生互动及学生讨论;

 3.课程小结;

 4.课程结束。

      本次微格教学虽说是学习了教学论之后最后的一次,但凭心而论:结果是不能以差强人意来评价的(至少我个人认为是这样,其实,事实也确实如此)。单就对自己观看个人视频后的一点想法作如下概括: 

       首先,无论怎样,得找出本次教学实践与之前相比的进步之处,说实话,个人觉得:真心没有,如果非得强加一个优点的话,大概就只能是本次课堂,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与同学之间经充分讨论之后达成共识(这当然只能隶属于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进步)。必须说明的是:

      本次微格教学,由于在知识的熟悉与深刻把握程度方面的欠缺或者一方面也由于自己大意的原因,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个致命性的错误:

      1)在PPT对于强电解质的定义“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招致某些同学的疑虑时,自身在没有经过仔细剖析,慎重思考的前提下,就匆匆否决了这一定义的正确性并武断地认为是由于自己在PPT制作过程中大意的原因所致,直接忽略了判定电解质强弱的方法其实就是基于判断物质溶解在水中的部分是否完全电离;

      2)在对非电解质概念讲解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异议“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中的“或”应更改为“和”,自身并没有意识到PPT的错误,相反,还通过自己错误的解释将学生引入知识的误区。目前能够意识到的主要错误就是以上两点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整堂教学过程下来,一定或多或少也存在其它无意识口误等等,除了一定要杜绝致命的知识性错误之外,这样的瑕疵也是需要慢慢改进的。

      其次,针对自身在教学语言,教态方面的表现,做出如下总结与反思:

 1.教态方面:

      由于没有板书这一模块,课程全程是基于我对着PPT进行知识讲解,中间穿插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只能说:几乎全程弯腰,体态略显僵硬,不自然,缺少一种老师必备的气场;再者,小动作——触鼻子,扶眼镜动作频现;然后就是:应变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应对临时的课堂状况及学生的课堂反应方面。

 2.教学语言方面:

       由于对课程准备方面的欠缺加之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方面缺少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课堂讲授过程中时有卡壳,语塞以及言语表述不流畅不自然等状况的发生。。。

 3.时长把握方面,超时4分钟(还是在学生的提醒之下),由此可见:自身在对于课程的核心内容把握以及提取重心方面的欠缺程度! 

       最后一次微格教学,本打算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可由于自身对于课前的课程准备方面不够重视,准备很不充分,仓促上场,直接导致最终结果无法达成个人预期。仅以此为戒,希望类似的问题不会再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